爱电竞
乌军正经历“幽灵部队”危机——新兵旅刚组建就有3000人逃跑,相当于整支部队未战先崩,这仗没法打了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乌军正经历“幽灵部队”危机——新兵旅刚组建就有3000人逃跑,相当于整支部队未战先崩,这仗没法打了

一支刚组建的旅,士兵还没摸到枪,就有3000人消失了——这是一个标准旅级部队的大部分兵力。 乌克兰前线正流传着这样的黑色笑话:“征兵办公室能抓壮丁,但抓不住人心。 ”

根据《俄罗斯RT》的报道,新组建的旅在成型前就已“凭空蒸发”,而过去一个月,约有2万名士兵擅自离队。 这不再是单纯的战场损耗,而是一场人力体系的全面瓦解。

“我们的旅名义上有3000人,实际能作战的不到1000。 ”一名顿巴斯前线的乌军军官匿名透露。 这种“幽灵编制”已是普遍现象。

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公开承认,前线旅的兵力仅剩编制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部分单位连基本轮换都无法进行。 士兵们被迫在战壕里连续驻扎数月,没有休假,没有轮替,只有无尽的无人机轰炸和炮火。

兵力短缺直接导致防线漏洞百出。 在顿巴斯地区,俄军利用人数优势发动多路进攻,乌军因防御空虚,多次被突破阵地。 一名士兵描述:“俄军像潮水一样涌来,我们的人却像沙子一样流走。 ”库尔斯克方向的局势更糟,乌军控制区不断缩小,随时面临被反包围的风险。

更讽刺的是,乌军为解决人力危机,竟从后勤和维修部门抽人填线。结果,北约援助的先进装备因无人维护而瘫痪。 一辆抛锚的坦克可能等不到维修兵——因为他们早已被送上前线当步兵。

“逃跑? 这是唯一的活路。 ”一名从哈尔科夫前线逃走的士兵坦言。乌克兰总检察院的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乌方已立案29万起逃兵案件,实际逃兵人数可能接近40万。 仅过去一个月,就有约2万人离队。 这些数字背后是彻底崩溃的士气。

典型案例是乌军第155旅。该旅在法国接受训练时,就有50人当场逃走;被调往波克罗夫斯克前线前,又有1700人消失。 类似情况在多个部队重演:第123旅数百名士兵放弃阵地,返回家乡抗议装备匮乏;在波兰接受训练的新兵,每月有数十人借机逃亡。

逃兵不仅是“怕死”,更是对战争的彻底否定。 一名退役军官分析:“初期的逃兵源于恐惧,现在的逃兵是因为看不到希望。 ”士兵们抱怨指挥官腐败、训练敷衍、装备简陋。 有些人被强征入伍时仅受训几天,甚至用石头代替手榴弹练习。 这样的部队,上了战场就是“炮灰”。

乌克兰的征兵手段已近乎绝望。 征兵办公室四处搜刮男性:老年人、残疾人、甚至精神疾病患者都被强征。 一名新兵苦笑:“我父亲55岁,我18岁,我们一起上了征兵名单。 ”乡村地区尤其惨烈,成年男性几乎被“掏空”,田间地头只剩妇女和老人。

为扩大兵源,乌克兰将征兵年龄下限降至17岁,并暂停对境外适龄男性的领事服务,试图逼逃往欧洲的男性回国。 但响应者寥寥。 一名侨民直言:“回去送死? 除非疯了。”据估计,超过600万乌克兰人滞留欧洲,而政府期待的“自愿回国”计划几乎零效果。

更严峻的是,战场损耗速度远超补充能力。 泄密文件显示,乌军阵亡和失踪人员已超过174万。 议员德米特鲁克哀叹:“我们正在失去整整一代人。 ”新兵质量持续下滑,许多人在前线生存时间仅数小时。

“战斧导弹? 我们连一辆能开往前线的车都没有。 ”一名连长抱怨。西方援助的先进武器被乌军视为“远水”,而前线最缺的是“近渴”:车辆、无人机、年轻士兵。

车辆损耗速度快到荒谬——一辆皮卡的平均寿命只有一个月,崎岖道路和无人机攻击让其迅速报废。 部队需自掏腰包维修,因为公众捐款因战争疲劳而锐减。

无人机战争本是乌军的优势,但现在连操作员都凑不齐。 部分部队拥有大量无人机,却无人能驾驶;另一些部队连基础侦察机都没有。 士兵讽刺:“给我们F-16? 不如多给几辆二手皮卡。 ”

后勤崩溃进一步放大了装备危机。 因维修人员被抽调到前线,损坏的装甲车堆满仓库。 北约提供的精密装备需专业维护,而乌军已无暇顾及。

“我们不为胜利而战,只为活下去。 ”一名在顿涅茨克坚守两年的士兵说。 这种情绪在前线蔓延。 乌军冻结复员程序,士兵无限期服役,疲惫和绝望催生大规模“躺平”。 甚至精锐部队也出现抗命:第59突击旅士兵拒绝执行无谓的冲锋,理由是“不想为官僚送死”。

高层裂痕加剧了信任危机。 总司令瑟尔斯基被传拒绝执行泽连斯基的进攻命令,双方在战略上分歧公开化。 军事决策沦为政治筹码:泽连斯基需要“捷报”维持西方支持,而军方清楚强攻只会加速溃败。

腐败更是压垮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 士兵曝光指挥官克扣物资、倒卖装备,甚至要求下属“捐款”买无人机。 一名逃兵直言:“如果有正常的指挥官,我愿意战斗。 但现在,我只想离开这个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