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拒绝与中国对话,和加拿大签订军事互助协议,是在给自己造势吗?
菲律宾拒绝与中国对话,和加拿大签订军事互助协议,是在给自己造势吗?
东盟防长会议现场有点意思。2025年11月2日,特奥多罗一边当着全场说不跟中国代表团聊,一边溜出去就拉上了加拿大签第5份军事互助协议。这种操作,在圈里都算“表演型动作”了。
这回不是菲律宾头一次到处找帮手,美、日、澳、新都被拉过来结盟,现在连“五眼联盟”快集齐了。这么多协议能不能真把南海的问题摆平?看起来更像是要给自家困局盖层安全感外衣罢了。
细品一下,这份《军队互访地位协定》其实挺特别。表面说是正常合作,其实加方第一次在亚洲搞这种安排,还专门挑在这个节点,怎么看都有点意味深长。一串下来,美国在菲基地扩张得飞快,各种演习越来越偏向实战;日本装备转让、自卫队落地也悄悄推进;澳新名义打击非法活动,但练兵动作不少;加拿大去年军舰就跑去南海凑热闹。这阵仗下去,菲律宾俨然成了西太平洋的小枢纽。
特奥多罗签约时直接甩了一句:“我们是为了抵制某个强国根据自私利益重新划定区域。”名字没明说,大伙心里都清楚。他又拿“中国公开侮辱菲律宾”为由,不愿意坐下来谈。从情绪上看很激烈,但仔细想,就是制造矛盾,把受害者形象立住,好方便后续的外交和部署。
是不是光靠联盟就能撑起主权?别急,看国内情况才知道答案。马科斯政府支持率只剩下14%,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飙到39%——这是实打实的危机感啊!经济压力大:通胀高企、失业率猛涨,有近三成家庭吃饭都费劲,再加政坛斗争暗流涌动,前总统还被捕过,可见风雨交加。在这么混乱的背景下,用外部敌人吸引注意力再常见不过,于是南海问题反复升温,各路合作协议轮番登场,对抗姿态天天挂媒体头条,说白就是用外交冒险掩盖治理无力,“内病外治”的典型案例。
可这些招数真管用吗?美国承诺千亿美元援助还停留在嘴上,日本和澳大利亚军力有限,加拿大刚插脚没几天,更像远水解不了近渴。几个训练营、几艘军舰难挡大风浪,这些保险买得欢,说不准哪天变成负担而不是保障。
东盟其他国家表现出冷静的一面。不少邻居,比如马来西亚和印尼,都直言担忧南海变成“军演场”,提醒大家别轻易卷进去。有趣的是越南、柬埔寨、泰国倒保持跟中国交流,经常联合搞演习,坚持优先对话,新加坡干脆声明战略自主,不愿绑进大国竞争车厢。这说明什么呢?至少目前东盟各家没有扎堆选边站,更注重地区稳定与合作,中国也一贯强调反对集团政治,坚持双边协商解决争议,不拒绝沟通但坚决维权。这种做法既保留机会窗口,也避免情绪化升级局势,看着比拼朋友圈靠谱不少。
相比之下,菲律宾现在正把自己从普通地区国家变为外部棋子。一旦冲突升级,很可能会丧失原本属于自己的中心位置,到时候周围邻居未必肯继续搭理你。“换朋友圈”短期热闹,但长期谁吃亏真的不好说,有时候走太急容易绊倒自己脚步吧?
现实点讲,这波战略其实是在押全部筹码给外部力量。如果美方政策有变化、日本政局再生波折或者加拿大自身顾不上忙活,那孤立风险分分钟降临。而且这些国家利益根本不完全一致,到关键时刻谁替你顶雷真不好讲——小道消息已经传开:中国撤出了克拉克铁路项目,“五百亿比索投资停掉”。不仅仅是一笔钱,而是一个信号,如果持续僵持,中国可能减少更多项目合作。本身经济弱,又丢掉中国市场,要补回来哪里找替代者?
摩擦已成为常态:仁爱礁、黄岩岛时不时冒出来新闻,两边巡航频繁,中国方面以各种方式回应,包括加强巡逻及相关演训。如果事情脱轨发展,不只是菲律宾扛不起,还会拖累整个区域和平稳定,这才是真正让东盟国家警惕的不安因素。
应对方面,中国调整策略明显,一手强化维权行动(解放军+海警),另一手维护同其他东盟成员沟通机制,全力把菲方行为孤立出来。同时舆论领域也开始揭示马科斯政府背后的算盘,把所谓“强硬逻辑”一点点拆穿,让观众看到真实内幕到底是什么样子。
总归一句话,现在的画风就是:嘴巴上喊安全,其实满脑袋都是怎么稳住民意怎么转移焦虑。依赖别人送来的底气,从来不会牢靠,一个决定权递出去以后,以后的结果只能听天由命吧!
至于那些密集签署的协议,只能算壮声色,并不能真正改变现状。博弈桌上的筹码换来换去,没有哪个玩家敢拍胸口保证一直帮忙守护你的利益。等烟雾散尽,该面对的问题还是一样棘手,没有捷径可走,就怕最后发现朋友圈再大也是虚幻泡影而已——只剩下一句话:该坐下来好好谈的时候,总比瞎折腾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