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航天被迫滞留,为什么不用神舟21号先运回来?先了解下空间碎片
其实,原因挺简单的。神舟20号的任务还没有结束,要等它完成后续科学试验和任务目标,再安排撤离。而且,神舟21号也得技术准备好,确保能安全接送。要是真急着把航天员从那儿弄回来,还得考虑到轨道、配合时间和任务的协调问题。再说了,赶紧用神舟21号直接接回来,可能会引起程序上的繁琐和安全上的风险,反倒不太稳妥。
我明白,这么说吧,确实有不少人担心中国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可先别着急。其实,这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反而是我们研究空间碎片的宝贵机会。
就是说,很多人担心中国航天员的安全,但其实这个担心并不完全必要。而且,通过这些关注,我们还能多了解一些关于太空碎片的信息,反倒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三名宇航员的生命体征都挺稳定,接着,空间站的储备物资也很充裕,能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再者,神舟21号飞船还承担着在轨实验的任务,要在那儿待上几个月呢。
就是说,虽然航天员现在被迫待在天宫空间站,但只要生命安全有保障,那就可以优先进行飞船任务,一旦发现生命监测出现威胁,也能马上把他们送回来。
其实吧,这并不意味着生命就比其他的轻,要知道,中国天宫空间站早就搞了一整套成熟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三套核心方案,比如修复损坏的飞船和飞,只要有必要就能派神舟22号随时待命应急,还有神舟21号也随时准备返回地球,保障安全这方面是挺有保障的。
更要紧的是,中国还可以趁着修复飞船这个机会,打造一套完整的空间碎片撞击应急预案。
或许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外太空的碎片到底有多可怕吧?
之前我提过,这次再简要说一下,外太空里其实有上亿颗碎片,这些都是卫星和各种飞行器掉落或者碰撞爆炸后产生的残骸。
特别是在早期,美苏之间展开激烈的竞赛,发射了不少卫星和飞行器,可那些飞行器的技术和用料其实并不算很先进。很多都被扔在太空里,变成了废弃物,或者在轨道上解体掉落,甚至碰撞后引发爆炸,结果就是制造了数不清的碎片。
根据数据显示,超过90%的碎片都小于1厘米,那种微乎其微的碎片,基本找不到轨迹,很难追踪出它们的具体位置。一旦碰到这些微小物体,航天器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挡着。
这回神舟20号飞船就是被那些微小的空间碎片撞到的,结果导致隔热涂层出现了0.5毫米的破损,还有点轻微的凹陷。
更让人头疼的是,随着我们航天技术不断进步,低轨道上的卫星数量像疯了一样猛增,这些空间碎片的总数不但不会变少,反而只会越来越多。
据欧洲航天局的资料显示,这些碎片的增长速度大概在每年2%到5%左右,要是这么下去,不出多长时间,它们的数量就会翻一番。
所以,神舟20号遇到的状况,并不算个特殊的例子,也不会是最后一次类似的事情。
换句话说,未来的人类飞船还能遇到这种情况。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出现,通常国家都会准备各种保护和预警措施,比如选择更结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比如咱们的空间站就用到了强度特别高的复合材料。
再说了,预警系统也是挺关键的。像美国啊,他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搞这些系统了,现在已经非常成熟了。地面上有空间监测雷达和太空“篱笆”,天上的卫星群也在不停监控。它们会给空间碎片编号,跟踪不放,判断轨道,然后提前规避,确保安全。
中国也搞了类似的东西,2015年还成立了国家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专门负责全天候跟踪太空里的那些“漂浮物”。
就像之前说的,太空里的碎片太多啦,里面甚至有些小得不可思议,追踪起来简直像噩梦一样艰难。
在这种情势下,搞一套完整的飞行器系统,比如预防撞击、撞了之后修补,以及紧急逃生什么的,是特别重要的。
特别是在中国已经打算登上月球、建起基地的情况下,这类技术可得牢牢掌握住,不能掉链子。
这次神舟20号飞船遇到碰撞,确实算是运气差了点,但也算是个让我们搞清这套系统的好机会,只有搞明白撞击的经过以及应对的方法,我们才能更从容地应对空间碎片带来的难题。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没第一时间把航天员下来吧,说白了,我们对保护航天员的安全还是有把握的,同时也把这段时间当做锻炼自己实力的好机会,毕竟这次事儿也让咱们的应变能力更加硬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