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庄久攻不下,毛主席却安排中野打小县城,刘伯承:这招儿太高明
碾庄战役一开始,华野部队打得相当吃力。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碾庄这个地方地形很特别,加上李弥和黄百韬又多次加强防御,结果这里就成了一个很难攻下的地方。
按常理,打了这么久都没攻下来,离得不远的中野本该过来帮忙,可毛主席不仅没让中野过来,还两次发电报给刘邓,让中野去完成一个紧急任务。
还有啥任务比消灭黄百韬更紧迫的呢?这事儿得从碾庄战役一开始讲起。
一、碾庄的艰难激战
1948年11月6号这天,淮海战役正式拉开了第一阶段战斗的序幕。
此刻的黄百韬仍旧待在新安镇,因为两天前刘峙下令,让他等国军的100军和44军到达后才能动身,于是黄百韬就在这儿白白等了两天。
直到11月7号那天,黄百韬带领的第七兵团才急急忙忙从新安镇开拔。
可在那两天的等待期间,黄百韬没在新安镇的运河上搭座桥,结果十几万人的整个兵团,只能挤过原来就有的那座桥,时间又白白浪费了。
此刻,华野的前锋部队已经到达新安镇的边上,还成功地把7兵团的一个师给截住了。
后来,黄百韬带着部队一路逃,华野部队就一路追。期间,除了没来得及过河的国军63军被华野一纵围在了窑湾附近,剩下的7兵团大部分兵力,最终在11月10号那天,被华野部队团团围在了碾庄。
虽然包围的态势已经形成,可真正的较量才拉开序幕,后续的战斗里,华野曾打得极为艰难。
不仅推进速度慢,而且造成的伤亡也很惨重。
这主要是因为碾庄这个地方有点“特别”,它是由十几个村子聚在一起形成的,周围地势挺平坦的,按常理来说应该很容易攻打,可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
首先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碾庄里面的地形特别错综复杂。
看地图就能明白,碾庄离运河挺近的,所以一到雨季,村子难免会受到洪水侵袭。
正因为这样,当地居民为了不让洪水涌进来,就在原本平坦的地面上,把地基垫高了两三米,然后把房子建在这些垫高的“高台”上。
整体瞅着,这儿几栋那儿几栋的,散落得到处都是,反正有台子的地方,准能见到房子。
每个台子中间,都挖着两到三米深的沟,这些沟弯弯绕绕布满了整个碾庄,有的沟里积成了水塘,有的则长满了野草。
这种地势在平常看来没啥特别,可一到打仗的时候,作用可就大了去了。
首先,把房子建在高的地方,这样就能从高处对下方进行火力压制;其次,那些曲折又相互连通的壕沟,能当成作战和通行用的战壕。
这只是其一,在黄百韬抵达碾庄之前,是李弥的13兵团驻守在此,李弥在这儿可没少折腾,在原本的设施上又增建了许多地堡和火力点。
黄百韬带兵进到碾庄后,在李弥之前修建的基础上又加筑了工事、扩大了范围,最后,把整个碾庄建成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圆形防守地带。
这样一来,碾庄这个地方变得很难攻打却容易防守,战斗开始后,华野的推进速度一度很慢,像其中的主力六纵,就算全力进攻,一天也只能拿下半个村子,还损失了不少人。
关于工程进度迟缓且伤亡惨重的情况,八纵政委王一平曾有过相关回忆。
他说,敌人设计的碉堡特别难对付,有些地堡不仅非常坚固,而且射击口还紧贴地面,战士们就算趴着往前爬,也还是会有人受伤。
粟裕后来在给军委的汇报中也讲到了这个事情。
粟裕总结说,碾庄这一仗,不仅打的时间特别长,而且伤亡也特别严重,战士们多次进攻都没能成功,情绪上也有了很大的起伏。
在紧要关头,毛主席发来了电报,既鼓舞了华东野战军的士气,又指示中原局和华东局要“全力给予支援”。
问题就出在这儿,碾庄那场仗打得很不顺畅,毛主席心里跟明镜儿似的,那为啥不把离得不远的中野调过来一起打呢?
要是中野真的过来了,跟华野联手,不管黄百韬多厉害,在我军压倒性的优势面前,也得被打得溃不成军。
那么,难道是当时的中野没有空吗?其实并不是这样。
黄百韬还没被完全围住的时候,中野其实接到了一项作战任务。那时候,中野遵照军委的命令,在徐州西边发起了进攻,他们的目标是驻守在徐州西部的刘汝明部队。
可这刘汝明溜得比兔子还麻利,中野还没赶来,他就脚底抹油跑了,就剩他手下的55军181师在后面垫后。
181师撤离得最迟,结果毫无悬念地被中野部队包围,在11月8日夜里全军覆没,等到11月9日早晨,中野部队早已打完仗,开始清理战场了。
所以在这个当口,完全能够将中野部队调去追击并歼灭黄百韬的方向。
二、宿县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毛主席并未如此部署,他让中野去攻打一个名为宿县的小城。
11月9号那天,毛主席给刘、邓以及已和中野会合的陈毅发了电报,直接指示中野要往宿县进发。
“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纵队,需直接奔赴宿县。”
不止这样,到了11月10号那天,毛主席在一天的时间里,接连发了两封电报,问部队有没有到宿县,还有有没有开始进攻。
就连电报的最后,毛主席都用了“至要至盼”这四个字,把任务的急切劲儿,明明白白写了出来。
这就让人好奇了,宿县到底有啥特别的地方,让毛主席在碾庄战役刚开始不太顺利的时候,还这么看重它,还接连发电报催促呢?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得先瞧瞧当时徐州战场上,国军是怎么布置兵力的。
淮海战役刚进入第一阶段,徐州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就分成了四大块,分布在四个方向,其中,徐州及其附近地区聚集的兵力最为庞大。
此地不单有徐州“剿总”旗下的三个军(分别是5军、72军和107军),还有孙元良所率兵团的两个军(41军和47军),更有邱清泉和李弥率领的两大兵团。
徐州往东边去,就是黄百韬带领的第七兵团所在地。
在徐州南边的蚌埠周边,李延年部队以及附近的刘汝明部队驻守着,同时,徐州西南方向的黄维第12兵团正朝着徐州进发。
当时在徐州战场上,国军的兵力就分布在这四大块里。
那宿县到底在哪儿呢?看看地图就清楚了,它正好在徐州和蚌埠的正中间,而且津浦铁路从徐州到蚌埠的那一段,刚好也穿过宿县。
所以很明显,宿县这个地方位置特别关键,特别是交通特别方便,正因为这样,它成了国军物资转运的一个重要站点,还是国军往北去徐州、往南去蚌埠都一定要经过的地方。
拿下这个地方,又会有啥好处呢?其实道理挺简单,就是能阻断南边国军对黄百韬的增援。
得明白,国民党的大部队行动,特别依赖铁路来快速移动,所以津浦铁路能不能畅通无阻,就变得极其关键,这还直接关系到黄维、刘汝明,还有李延年他们能不能迅速赶到徐州周边。
因此,只要咱们能把宿县攻下来,那些国民党军队的增援力量,就没法靠铁路迅速赶来增援了。
由于无法迅速前去增援,华野就可以一门心思地打黄百韬的歼灭战,不用太操心南边敌人的动向。
因此,拿下宿县是个高明的决策,对碾庄那场战斗也大有好处,不过毛主席下这个指令,可不仅仅是为了碾庄那场战斗。
他这一招的关键在于,能用心理战术来对付国军。
三、“打动人心”的策略
宿县是津浦铁路线上的关键之地,对国军来说,它不只是能让援兵迅速赶到的地方,在关键时候,宿县能不能被国军掌控,关乎着国军能不能从徐州战场顺利撤走。
在这个紧要关头,徐州“剿总”的国军其实也曾考虑过应对之策。
黄百韬还没被华东野战军围住的时候,刘峙因为摸不透我军到底想干啥,还曾误以为华东野战军要打徐州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赶忙让李弥、邱清泉这些人把兵力都往徐州那边集中。
也就在那个节骨眼上,刘峙和杜聿明曾琢磨过,要是形势极端不利,就干脆舍弃徐州,火速往南撤,而往南撤的话,津浦铁路这条线路可就太关键了。
也就是说,徐州国军能不能顺利撤走,全看津浦铁路通不通。
毛主席正是注意到了这个关键,他认为,只要攻下宿县,不仅能切断敌人南边的增援部队,还能让徐州变成一座“被围的孤城”。
到时候,徐州那边的邱清泉、李弥,还有刘峙和杜聿明这些人,得考虑的不是能不能把黄百韬救出来,而是自己能不能保住命了。
要是把徐州变成我们手心里的“困兽”,到时候想什么时候抓、怎么抓,咱们军队都能自己说了算。
兵法里说,攻心最重要,毛主席的做法正是这个道理,他没把眼光只放在碾庄这一处,而是看整个大局,通过拿下宿县,让整个战局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转变。
所以说,拿下宿县,就是一步能定输赢的好招。
当然,让中野那十几万兵力去攻下宿县,还得一直守着,直到把徐州战场上所有敌军都消灭光,这活儿可一点都不简单。
所以,想要顺利完成任务,部队里的每个人得先明白作战的目的和重要性。为此,刘帅特地组织了一场军事会议,在会上,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给大家说明了为什么要拿下宿县。
夺下宿县这步棋实在妙,是想让我军摆个架势……只要攻下来,杜聿明就不会急着去救黄百韬了,他得琢磨自己没了退路可咋整……徐州一旦成了“笼中鸟”,咱们就能轻松“捉鸟”啦!
刘帅说的这番话,和毛主席的想法正好对上了,他凭借着高超的军事经验,完全透彻地理解了毛主席的意图,经他这么一解释,大伙儿都清楚为啥要去攻打宿县了。
之后,中野部队马不停蹄地奔向宿县,仅仅花了四天时间就赶到了宿县周边,然后马上发起了进攻,一直打到15号,成功拿下了宿县。
战后,毛主席很快对中原野战军的行动给予了极高的赞扬。
拿下宿县,在淮海战役里可是个重要转折点,打赢这仗后,徐州那头的国民党军队就被彻底孤立了,完全落进了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的包围圈,这也给淮海战役的最终胜利铺好了坚实的路。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