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平凡皇帝,声望逊于朱元璋、朱棣,却开创末代辉煌明代低调帝王,名气远不及朱元璋朱棣,却缔造大明盛世
1572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中迎来一次难得的喘息。北京的故宫巍巍肃立,朝堂之上,权贵们交头接耳,人人都在猜:这个看起来有点“低调内敛”的新皇帝,真能把这烂摊子收拾好吗?嘉靖二十几年积攒的乱子,不是小菜一碟。可短短六年功夫,隆庆帝朱载坖竟然扭转乾坤,为后来的万历盛世埋下坚定种子。这位常常被史书一笔带过的皇帝,到底做了什么?中国历史上的“好转机”,还得从这“瘦瘦小小”的中间皇帝说起。
皇帝,也分三六九等。有一批风风火火——比如永乐皇帝,把北京迁来北京,从头再来;也有死死板板的,像嘉靖,一门心思炼丹,连太子也下不定决心。等到朱载坖登基,外人还真替他捏把汗。有一派说他性格软弱、没啥魄力,说白了就是个“维稳型选手”;也有官员暗地叫好,说他要是不出事,明朝就稳了。可明朝是真的扛得住了吗?边疆的蒙古天天捣乱,内宫也乱成一锅粥。这种局面,哪个皇帝能不头大?但隆庆帝身边可不是吃素的,张居正与高拱,一个手握文臣班子,一个主谋强政再起,这俩人配合,会爆出什么大新闻?得看后面分解。
很多历史转折,都是在“你方唱罢我登场”中来回拉扯。看隆庆帝一上台,先请出有真才实学的张居正,给他说一句:“先生,您来主持大局吧!”又复用高拱,把原先海瑞这种“被打压”的直臣重新请回来。“听话的重用,能干的给权”。老百姓一看新官上任还真带点新气象,连城里的小贩都敢大声叫卖了。可还有人疑惑:这么快就变样,这水里没猫腻?
御史大夫、文武百官,东宫的刀把子、南市的钱袋子,全都开始议论。“内阁该听谁的?”“改革还能走多远?”有的说新政会伤筋动骨,有的嚷新皇帝会得罪既得利益。“他说收税就收税,哪有这么便宜的事?!”一时间,茶楼酒肆,议论风生,老百姓盼“明君”,也怕“动荡”。家家户户饭锅底下,压的都是对明天的希望。
不要以为大风大浪过后,海面就能风平浪静。隆庆初政好像一夜春风,却没两年,碰上了“假性稳定”。表面上,减了徭役,官员风气也变得“正”了点,边疆蒙古不打了,送点礼彼此客气点,这不就是国泰民安?可安静下面水流急,利益集团早把新政策拆开琢磨。有人开始钻制度的漏洞,收了税却“截留”,修水利也能层层盘剥。
反对声音冒头了。朝中老人开始嘟囔:“还是原来规矩好,改什么改……”有些贪官窃窃私语,“只要皇帝守规矩,不掀大浪,我们过得自在。”甚至一些刚翻身的文官也开始变得保守:“新法太猛,万一伤着元气,谁担得起?”哪怕小民百姓,也有人说:折腾一年,日子没见多好。改革是承诺,但“承诺”变不变现,谁都没底。
可命运喜欢和所有人开个大玩笑。大家还沉浸在“都挺好”的气氛中,突然就出事!蒙古汗国酋长一个回马枪,边防小将一场大败。边将深夜飞马进京,大殿点灯连夜急议。国门一旦洞开,所有假性平静一夜崩塌。张居正、高拱这对搭档,也终于开始发火了,“再折腾下去,明朝真要玩完!”核心矛盾集中爆发:到底是继续大刀阔斧搞改革,还是各方妥协捞点好处?张居正铁腕执政,怒收贪官,废除重复徭役,还要把“人头税”贴上统一银票;高拱要求出兵平定边疆,“软硬兼施”,一面和亲一面亮刀子。所有之前温和的誓言,现在都成了刀尖起舞。
此前的铺垫在这一刻全都显现:一边是旧势力拼死反扑,一边是新班子力争上游。朝堂之上议论声此起彼伏,老百姓甚至都围着衙门看热闹,人人都想知道,这回断的是谁的“财路”?政令如山,谁挡都得闪。就这一招,彻底拉开荣辱分水岭。
可惜,历史的脚步从来都不顺溜。风头刚起,麻烦又至。眼看边防局势稳定点,内部问题却涌现。原本为改革鼓掌的官员,有些怕被张居正查账,开始拐弯抹角找理由——“咱们都是自家人,别动真格!”边疆虽没再闹事,但内地的土地兼并、赋役新法推行受阻,土豪地主抱团“软抵抗”。表面上,京城一片歌舞升平,百姓的买卖好像也都还算过得去。然而实际上,权贵挤掉中产,小民负担仍重。越到这个节骨眼,改革的“看涨预期”越像泡沫,人人嘴上夸,心里打鼓。
高拱、张居正在推进改革时,也遭遇“下有对策”。内外官僚学会两面派,台上装样子,台下办私事。朝廷分歧愈演愈烈,“一条鞭法”后低阶小吏怨言四起,恐失饭碗;商贩们也叫苦,银票流动快,实际利润被压缩。“改革改革,最后日子却更紧巴”,成了不少口中的牢骚。新官不干旧事,旧官不配合新政,国事一塌糊涂。
真理谁都想站,但现实没这么给力。正面隆庆帝是个“历史转运手”,把明朝的一池烂泥捞了个半干;但从反面皇帝当了一回“消防队”,大火灭了,可地板还烫脚。别说什么“政通人和”,那都是好听话,真正在地方上折腾日子的,还是地方豪强和中产商人,把好处一抢,最底层换汤不换药。
有人说隆庆皇帝是难得的“明君”,心宽体胖,讲理治家,全凭一颗好心肠。但你给他套顶“中流砥柱”大帽子,真不一定合适。毕竟再好的政令,也得有人落实。政策改革哪有一帆风顺?表扬归表扬,闷声大发财的时候,谁又真关心百姓冷暖?
更何况,隆庆帝的一些创新,多数是捡了嘉靖和前朝的成熟方案,外人说法是“锦上添花”,其实“去除糟粕”难度最大。大家都嫉妒症发作,谁都怕自己丢了好处,说好的一碗水端平,最后还是盆水里漂着几片大油花。官场困局,皇帝想明白,可底下人不配合,一样要翻车。你说这不让人憋屈?
假如你生活在明朝,遇上了像隆庆这样既想改革又不敢大刀阔斧的皇帝,你会选择挺他,还是干脆看热闹?有的人觉得只要天不塌地不陷,“随便谁当都行”;可要真遇到新政动了你的饭碗,是骂朝廷,还是力挺?你更能接受“稳中求变”,还是宁愿“破旧立新”来个翻天覆地?有评论说,隆庆盛世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还不如彻底来次换代升级。你咋看?老制度加新瓶盖,到底能解多少国难?评论区,等你说出心里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