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乌援助摇摆不定?乌克兰援助“战斧”生变,美国立场突变背后真相揭秘
美国对乌克兰的政策,最近跟坐过山车似的,忽上忽下,把全世界的看客都快晃晕了。这边副总统万斯刚在媒体上放风,说华盛顿盘算着给基辅送上射程2500公里的“战斧”导弹,这消息一出,克里姆林宫估计得集体失眠。
可没过多久,那边就有白宫内部人士悄悄吹风,说这事儿悬,导弹是有的,但自家海军等着救急呢,优先度最高。这一唱一和,到底是真心想给乌克兰递上“倚天剑”,还是仅仅在玩一场口头上的极限施压?
商人总统不谈生意了
这股风向的转变,源头还得追溯到总统特朗普身上。在纽约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朗普与泽连斯基那次会面后,一切都变了。他不再是那个总暗示乌克兰可以“割地求和”的精明商人,反而像是换了个人,公开给基辅打气。
特朗普宣称,在欧盟和北约的鼎力相助下,乌克兰“非常有希望把整个国家都夺回来”。他甚至轻蔑地将俄罗斯军队形容为“纸老虎”。这种近乎180度的态度反转,着实让国际社会吃了一惊,许多人都在猜测这位总统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紧接着,副总统万斯在福克斯新闻的专访中,更是往这把火上浇了一大桶油。他毫不含糊地表示,特朗普对莫斯科正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华盛顿正在非常积极地考虑乌克兰方面求购远程“战斧”巡航导弹的请求。这一连串的表态,对焦急等待强援的泽连斯基来说,无异于一剂强心针。
有了华盛顿高层的“口头撑腰”,泽连斯基的胆气也瞬间壮了起来。他直接对媒体隔空喊话,警告克里姆林宫的那些大人物们“最好搞清楚自己的防空洞在哪儿”。他明确放话,只要战争一天不结束,俄罗斯的权力中枢就是乌克兰的合法打击目标。
泽连斯基还特意补上一句,“我们不是恐怖分子”,巧妙地将打击目标限定为“战争机器的操控者”,而非平民,试图在复杂的国际舆论战中抢占道德制高点。
海军说这锅我不背
然而,就在乌克兰仿佛看到胜利曙光之际,一盆刺骨的冷水却从华盛顿内部悄无声息地泼了出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称,向乌克兰提供“战斧”的计划,真正落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问题倒不是五角大楼没货。预算文件明明白白地写着,作为“战斧”的主要用户,美国海军已经采购了近九千枚,家底绝对厚实。真正的症结在于,这些库存早就有了“婆家”,被分配给了海军在全球各地的战备任务。
说白了,海军的战备是天大的事,不可能为了支援盟友,就从自己的核心武库里随便抽调装备。再看看生产线,雷神公司近些年“战斧”的年产量也就几十枚,典型的远水解不了近渴。
面对这种两难局面,美方似乎更倾向于一个折中方案:由美国点头,允许欧洲的盟友们采购其他类型的远程攻击性武器,再由这些盟友转交给乌克兰。万斯的讲话里也透露出类似的想法,他认为欧洲国家理应为“自家后院”的安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这招既能安抚乌克兰,又避免了动用美军的战略储备,还能让盟友们多出点力。
莫斯科的核味儿回应
对于美国可能提供“战斧”的风声,莫斯科的反应既迅速又激烈。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第一时间发出警告,称此举将“导致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出现新的、危险的螺旋式升级”,并怒斥泽连斯基的“斩首”言论是“穷途末路”下的疯狂叫嚣。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的措辞则更加直接,他干脆挑明,北约和欧盟早已深度介入,这根本就是一场针对俄罗斯的“真正的战争”。而前总统梅德韦杰夫的回应则充满了火药味,不到24小时,他就在社交媒体上隔空喊话,暗示俄罗斯拥有的武器“连防空洞都挡不住”,并意有所指地提醒“美国也应该记住这一点”。这番话里浓烈的核威慑味道,几乎是贴脸输出了。
普京总统则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他的解读。他在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中表示,华盛顿放出这些狠话,很可能只是为了“转移国内民众对经济、社会问题的注意力”,是一种屡试不爽的政治伎俩罢了。
笔者以为
泽连斯基敢于放出“轰炸克宫”这样的狠话,显然是抓住了特朗普政府态度转变的这个宝贵窗口期,试图将这种口头上的政治支持,尽快变现为战场上的实际优势。他的表态,既是对俄罗斯的心理施压,也是在向西方盟友展示决心:只要你们给家伙,我们就敢用。
然而,现实终究是骨感的。如果没有持续且可靠的外部军援,乌克兰的远程打击能力就是无源之水。目前来看,美国的对乌援助正陷入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尴尬境地。高调的政治许诺和捉襟见肘的军事现实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种前后矛盾的信号,既可能让乌克兰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也可能让俄罗斯做出错误的战略判断。在这场高风险的地缘博弈中,语言的威力有时不亚于导弹,但一个无法兑现的承诺,其潜在的风险甚至比沉默更大。华盛顿究竟是在下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还是陷入了政策上的混乱,外界依旧在迷雾中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