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坐拥两万吨黄金却甘愿受困,印度经济如何被黄金拖累?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坐拥两万吨黄金却甘愿受困,印度经济如何被黄金拖累?

你要是走进印度的大街小巷,很难忽略那闪着金光的首饰:无论是富人还是打工的普通人,脖子上手腕上都挂着金子。

有意思的是,这个国家民间藏着世界上最多的黄金——2.5万吨,价值上万亿美元,光这一项就能顶上印度GDP的大半壁江山。

可让人纳闷的是,印度人明明“坐拥金山”,日子却依然过得紧巴巴。经济发展总感觉有道看不见的墙,这堆黄金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拖后腿的“铁球”?

想明白这个怪圈,得先从印度人对黄金的执念说起。在这里,金子不光是首饰,更像是信仰。对大多数印度人来说,黄金是女神拉克希米的象征,代表着好运和保佑。

寺庙里镶金的神像、金顶的庙宇随处可见。每到排灯节这样的节日,无论贫富,家家户户都要想办法添点金饰。有的家庭再穷也要咬牙买一小块,仿佛多一克金子就多一份安心。

而对于印度的女孩来说,金饰更是人生大事。这里结婚不光比拼排场,嫁妆里的黄金多少更是娘家的“面子”和女儿将来的底气。

很多家庭从女儿出生就开始攒金子,等到出嫁时一口气拿出来,哪怕要花光几代人的积蓄也认了。

你要说这种风俗是浪费,可在当地人眼里,这是女儿能带走的唯一“保险箱”,谁都不敢马虎。

说到底,印度人这么爱囤金子,也跟社会环境有关。说句实在的,印度的金融系统不像我们熟悉的那些国家那么靠谱。

银行服务不够普及,理财产品又少,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新鲜的投资方式。更糟的是,大家对卢比和政府都没多少信任。

2016年的“废钞令”闹得满城风雨,多少人多年积攒的钞票一夜之间变废纸。经历过这种事,谁还敢把钱老老实实存在银行?还不如买成金子锁家里,心里踏实。

所以,印度的黄金情结,是宗教、婚姻和安全感三根“绳子”一起拧成的。金子成了信仰,也成了心理寄托。可是,问题也就这样埋下了。

从国家层面看,这堆黄金其实像个“黑洞”,把本该流进经济里的钱都吸走了。印度本地基本不产金,民间的需求全靠进口。每年都得花掉大把外汇买黄金,占了进口账单的头几名。

这个钱本可以拿来买先进设备、修路、搞教育,可最后全变成了首饰,戴在身上,锁进抽屉,什么新价值也没创造出来。换句话说,印度辛苦挣的钱,最后都变成了“沉睡的资产”。

更棘手的是,这么多金子,如果能流动起来,哪怕一部分被用来投资、贷款、修建基础设施,国家的经济状况都会大不一样。可惜印度政府也很无奈。

2015年,莫迪政府想过办法,推出“黄金货币化计划”,让大家把金子存进银行,换点利息,政府就能用这些金子做点大事。

可民众压根不买账,几年下来,收上来的黄金连总量的零头都不到。老百姓心里盘算得清楚,政府说变就变,哪有手里的金子稳妥?

这样一来,印度就陷入了死循环:民众不信任金融体系和政府,把钱全换成黄金锁家里;国家为了满足需求,不断进口金子,外汇流失还拉高贸易逆差;资金都沉在首饰和嫁妆里,

经济发展缺钱,政府想动用这笔“财富”却无从下手。

结果,印度看似“富可敌国”,其实是“看得见吃不到”。

其实,别说普通家庭,就连印度的富豪和企业家都喜欢把灰色收入换成黄金,藏得严严实实。和咱们有些家庭喜欢买房、理财不同,印度人对黄金的执念深入骨髓。

有人说没钱才囤金,其实越有钱越爱买金,生怕哪天货币不值钱,只有金子永远吃香。

说白了,印度人对未来不确定的恐惧,把黄金推上了神坛。只要这种心理不变,国家再怎么努力,想彻底盘活这座“金山”都很难。

谁都知道钱应该用来投资、发展经济,大家也明白金子锁家里没啥用,可就是迈不出那一步。

有时候想想,印度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可在黄金的光芒下,经济发展却总是步履蹒跚。金子反而成了压在国家肩头的枷锁。

除非有一天,印度人能对未来抱有真正的信心,敢于把金子拿出来,放进银行、投进企业,否则这座“金山”还会继续沉睡下去,国家也只能在贫富的两极和信仰的光环中,

慢慢寻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