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保卫战血战47天,援军未到,方先觉可圈可点,最终投降怎么看
最近看到好几篇关于方先觉的文章,文章虽短,但情绪特激烈,大有非把方某人打成汉奸,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不可的架势,对此,老黑想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方先觉率国民党第10军打的衡阳保卫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是个什么概念,老黑认为有必要先说一说。
衡阳保卫战,方先觉指挥第10军,以4个师共计1.67万人的兵力抗击日军五个师团约10万人的进攻,从1944年6月23日打到8月8日,一共打了47天,这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8年抗战史上仅有的一次。这场衡阳保卫战,双方伤亡惨重,第10军阵亡7600余人,残存2600余人,日军的损失更惨重,死伤19300余人,伤至6万人,其中中高级军官战死390人,受伤500余人,这还是日军自己的统计,我方估计日军至少死亡48000余人以上。
从时间上横向对比,更加直观,衡阳保卫战打了47天,而闻名于世的台儿庄大捷打了14天,长沙第三次会战打了4天,太原保卫战打了3天,南京保卫战,十几万守军也只打了一周。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衡阳保卫战说成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老黑以为,肯定衡阳保卫战的战役价值,所取得的战绩,这个没错,但将其拔高到“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高度,则有些过头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不仅成功守住了斯大林格勒,更把此战打成了苏德战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而衡阳保卫战,只是守城47天,但最终城池却失守了,说到底,这还是一场败仗,战略价值根本没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提并论。所以,以“中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拔高方先觉,显然是不妥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方先觉指挥衡阳保卫战,确实也有不少亮点。
方先觉堪称战术防御专家。衡阳保卫战开打之前,在对日军主攻方向的判断上,他同美国军事顾问意见相左,以西南丘陵山地为防御重点精心营造,后来事实证明,这一预判完全正确;方先觉在排兵布阵上也颇有远见,将主力预备第10师布防在日军主攻阵地上,而将老骨干第3师放在二线位置,有意保卫实力做长期坚守的准备;在具体的防御战术上,方先觉在衡阳内外构筑起精妙绝伦的防御工事,不仅大大迟滞了日军攻势,更造成了日军大量伤亡。对此,日军既恨又佩服,将衡阳的防御工事,命名为“方先觉壕”。
还有一点,第10军,历经长沙会战,有“泰山军”的威名,在整个衡阳保卫战期间,坚守47天,可以说,并没有辱没“泰山军”的威名,即便照有些人说的,打到最后,第10军有些阵地出现了意志动摇,竖白旗的情况,但在老黑看来,这只是零星情况,并不是全军意志出现了问题,总之一点,打衡阳保卫战,第10军是好部队,不能为方先觉最后投降,背黑锅。
说到方先觉最后投降,以上说这么多,老黑想表达一个看法,仗打到了这个份上,方先觉最后以种种理由选择投降,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老黑这么说,倒不是因为“忠君死节”、“杀身成仁”这些东方传统观念,只是觉得全军血战到这种程度,方先觉作为领军人物,尤其到最后,不应该再有生死杂念。
为方先觉辩护的人,说他最后投降,是为了保全伤兵,批判他的人认为这是借口。老黑以为,打到最后,他是心有杂念,怕死的,他最后的投降亵渎了第10军47天的浴血奋战,他算不上英雄。
但是,因此一定就要把方先觉打成汉奸,老黑以为,也是偏激的,一再这么咬,背后的动机很值得怀疑。
在老黑看来,方先觉最后投降,国民党老蒋首先得负相当责任。
战前,老蒋要求方先觉的固守时间是10天到两周,并承诺肯定有援军,但打到最后,当方先觉发出“来生再见”最后一电时,老蒋的回应,还是那句空话:“援军明日必到衡阳城”。
在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尤为可恨。
在《回顾衡阳保卫战》一文中,曾京写到:“衡阳失守,并不在于敌军的兵力强大和攻势凌厉,倒是国民党部队解围不力,导致了这场失败,国民党军事当局派去解围的部队有6个军,实力雄厚,何以不能解围,责在当局军令不严厉,决而不行,督促不力,赏罚不明,解围无期限,听之任之,滋长了各路援军阳奉阴违,各自保存实力,观望不前,甚至心存嫉妒。王耀武集团下面一个军长说,衡阳解了围,方先觉岂不成了抗日英雄。他把衡阳保卫战的成败,看成为方先觉的个人得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多么可耻。”说这话的是100军军长李天霞,与方先觉同期黄埔毕业。
老黑以为,说到衡阳保卫战,与其骂方先觉投降,不如批判李天霞们的见死不救。这一点才是真正的劣根。
第二点,老黑始终认为,方先觉打了47天,是先有血战,后有投降,他虽不是英雄,但是努力过,那些批判他的人扪心自问,就说那47天,如果是你,能坚守吗?方先觉儿子方庆中对父亲的一句评价,老黑觉得说的很真切:“父亲无疑是爱国的,我相信他努力了。”
讲这一些,老黑最后想阐明一下个人观点,历史上有一些人,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是灰色的,这一类人拿出来大肆颂扬肯定是不妥的,但是偏激刻意的批判也不应该,客观地将他们尘封在历史里,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恰当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