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在业余圈子里,使用长胶的选手往往不太受欢迎,其打法被认为让人难以适应甚至有些反感
你说这业余乒乓球圈,是不是就没人能逃过长胶这个“坎儿”? 我真是服了,刚才看了一段视频,气得我手机都快捏变形了。
就那么一个球,对面选手一拍子下去,球慢悠悠地飘过来,转速还怪异得不行,我屏幕这头都替那人捏把汗,这特么怎么打?
不是说长胶不好,也不是说长胶不属于乒乓球,但它在业余圈子里,受欢迎程度是真的低到离谱,说是“公敌”都不为过。
多少人下班放学,就图个放松,挥洒汗水,结果碰上个长胶选手。
那感觉,就像你准备了一肚子激情澎湃的诗,结果对着个机器人背诵。
你发力,它卸力,你摩擦,它打滑,你以为的旋转,它给你变个方向。
好好的正手弧圈球,发过去就成了没劲的“菜球”,一不小心还直接下网,气得你想把拍子折了。
以前我刚开始打球那会儿,也遇到过长胶。我那时候是真懵,完全不知道这球怎么回。
后来教练跟我说,这玩意儿是“怪板”,得适应。适应?我看是折磨才对。
很多初学者,甚至连一些中等水平的球友,碰到长胶就直接“缴械投降”了。
不是打是压根就没法正常打,那种别扭劲儿,直接把人乐趣都磨没了。
就有人说,长胶就是“搅局者”,专门用来克制那些暴力正手和快速衔接的打法。
这话没错,从战术上讲,它确实能打破常规,制造混乱。
但问题是,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这种“混乱”往往不是带来思考,而是带来放弃。
你看看那些国际比赛,长胶虽然有,但也不是主流,选手们基本功都扎实得很。
他们就算用长胶,也是建立在强大的正反手技术之上,而且他们能控制,能变化。
业余选手呢?很多就是仗着长胶的“怪”,然后其他基本功一塌糊涂。
你就看,2019年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上,长胶选手凤毛麟角,多数都是反胶。
那是因为在高手过招中,纯靠“怪”是走不远的,最终还是实力说话。
长胶确实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丰富了乒乓球的打法,增加了比赛的变数。
但这也得有个度,在业余圈里,它往往成了“不公平”的代名词。
不是我偏激,你随便问问身边打球的朋友,十个有八个都会对长胶摇头。
他们想打的是正儿八经的乒乓球,是力量与旋转的对抗,是节奏与落点的把控。
而不是那种,你打过来一个球,还得先研究半天它到底往哪儿转。
搞得跟解谜游戏似的,一局球下来,脑袋比身体还累。
我有个朋友,以前对乒乓球特别狂热,每周必打三四次,结果有段时间,老是碰上长胶选手。
后来他干脆就不去了,说打得没意思,还不如去跑步,至少跑步是自己的节奏。
你看,这就是长胶的“杀伤力”,直接把人家的热情给浇灭了。
长胶的特性,就是把来球的旋转几乎反转回去,而且球速会变慢。
这对于以发力、制造旋转为主的反胶打法来说,简直就是天敌。
很多人辛辛苦苦练出来的弧圈球、快攻,遇到长胶就全废了。
你发力打过去,球回来可能直接下网,或者飘着出界,让你怀疑人生。
而且,长胶对于比赛的观赏性也是一种损害。
大部分时候,你看长胶选手打球,可能就是那种磕磕绊绊,球慢悠悠地飞来飞去。
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对攻,没有那种高速旋转的摩擦,看的人也打不起精神。
我不是说长胶选手就没有努力,他们为了适应和运用长胶,也付出了很多。
但是,这种打法在业余圈子里的普及,真的让很多人失去了对乒乓球的兴趣。
尤其是在没有明确分级、大家水平参差不齐的休闲局里,长胶就显得格外突兀。
就像你准备了一桌子菜,结果来了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厨师,给你放了各种奇怪的调料。
那菜还能吃吗?能吃,但可能就不是你期待的味道了。
长胶这种东西,它存在没错,但它在业余圈子里制造的“隔阂”和“不适”。
真的让很多球友感到非常苦恼,甚至萌生退意。
这乒乓球,到底是为了竞技,还是为了让人娱乐呢?
在业余圈子里,是不是该思考一下,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到纯粹的快乐,而不是被某种特殊打法“劝退”?
这球,到底是打得开心重要,还是为了赢球,不惜让对手失去兴趣重要?
声明:个人观念点,结合其他网络信息写的,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