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到死都没想通:鸿门宴上,我暗示三次,项羽为何就是不动手
范增到死都没想通:鸿门宴上,我暗示三次,项羽为何就是不动手
那块玉玦,就搁在范增的手边,冰凉冰凉的,跟帐外头的风一个温度。他抬了三次,又放下了三次,每一次抬起,都像是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撬动历史的车轮。可惜,车轮纹丝不动。
项羽的眼睛,压根就没往他这边瞟。这位西楚霸王,眼里只有刘邦那个沛县来的老乡,正端着酒杯,一脸的恭顺和惶恐。装,真会装。
范增心里跟明镜似的,今天这顿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放跑了刘邦,等于亲手给自家霸王的江山埋下了最大的那颗雷。这老头儿七十多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从辅佐项梁反秦开始,他就把这天下的棋局看得一清二楚。
想当初,他劝项梁立楚怀王的后人,打出复兴楚国的旗号,一下子就把人心给拢住了。这叫什么?这叫师出有名,政治上的制高点,一开始就得占住了。
可眼前的项羽,跟他叔叔项梁完全是两码事。项羽信奉的是拳头,谁的拳头硬,谁就是老大。他不懂,拳头再硬,也砸不开人心的那把锁。
范增给项庄使了个眼色,那意思是,兄弟,上去舞剑,找机会把姓刘的解决了。项庄心领神会,抄起家伙就上去了。剑光闪烁,杀气腾腾,眼瞅着就要成了。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哦不,是杀出个项伯。这老兄是项羽的亲叔叔,居然胳膊肘往外拐,也拔出剑来陪着舞,明摆着是护着刘邦。你说气不气人?
范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手里的那块玉玦,可不是普通的配饰。玦,通“决”,下定决心,痛下杀手的意思。这是他和项羽早就约定好的暗号,只要他举起玉玦,项羽就下令动手。
可他举了三次,项羽愣是跟没看见一样。这哪是看不见,分明就是不想看,不想做这个决定。妇人之仁,说的就是他。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樊哙那莽夫,顶着卫兵的刀枪,硬生生闯了进来。端起一大碗酒,连带着生猪肘子,风卷残云一般吃干抹净。那股子气势,一下子就把帐内的杀气给冲淡了。
刘邦借着上茅房的由头,脚底抹油,溜了。等到项羽反应过来,人早跑得没影了。
范增气得把手里的玉玦往地上一摔,怒吼一声:“竖子不足与谋!”这话骂的不是刘邦,是项羽。意思是,你这个小兔崽子,根本没法跟你一起图谋大事!
这一刻,范增心里恐怕已经凉了半截。他知道,错过了今天,以后再想除掉刘邦,难于登天。
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印证了他的预感。刘邦回到自己的地盘,立马就变了脸。他占据了关中,那可是秦朝的老巢,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是个天然的粮仓和兵工厂。萧何在后方玩了命地搞后勤,粮食、兵员,源源不断地往前线送。
反观项羽这边,虽然兵强马壮,打仗个个是好手,可他打到哪儿抢到哪儿,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他分封十八路诸侯,本想学周天子,结果呢?那些诸侯王个个心怀鬼胎,谁也不服谁,整个就是一盘散沙。
楚汉争霸那几年,范增没少给项羽出主意。可项羽对他这个“亚父”,渐渐地也不那么信任了。特别是刘邦手下的陈平,使了一招反间计,在楚军里散布谣言,说范增早就跟刘邦勾搭上了。
项羽的疑心病一犯,脑子就不转了。他开始处处提防范增,剥夺了他的军权。范增心灰意冷,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为项家卖了一辈子命,到头来换得如此下场,他跟项羽说,我老了,干不动了,让我回老家吧。
项羽居然就准了。范增在回家的路上,背上生了毒疮,活活气死了。
范增一死,项羽身边再也没有一个能看清大局的明白人。他就像一头没了方向的猛虎,空有一身力气,却只能在刘邦张开的天罗地网里左冲右突,最后被困在垓下,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每当读到这段历史,我总在想,范增的悲剧,其实也是项羽的悲剧。他不是输给了刘邦,而是输给了自己的性格。他太重感情,也太自负,听不进逆耳的忠言。鸿门宴上那三次没能举起的杀心,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江山和性命。说到底,范增想扶起来的是一个注定要倒塌的偶像,他不是在跟刘邦斗,他是在跟项羽的性格斗,跟那个正在悄然改变的时代斗,这怎么可能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