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爷子剪发被多收10块,这事儿到底该不该说?
80岁老爷子剪发被多收10块,这事儿到底该不该说?
楼下张大爷昨天遛弯儿回来直嘟囔,说遇见件堵心事儿。老爷子82了,头发白得跟霜打似的,就剩耳尖儿几缕花白的。路过小区门口那家“快剪铺”时,玻璃上贴着张A4纸,红笔写着“剪发10元”,他推门就进去了——反正不贵,洗头加剪发10块,够实在。
谁知道理完发扫码付款,老板啪地举着手机说:“20块。”张大爷愣了:“牌子上写着10块啊?”老板瞥了眼墙上的纸,又瞅瞅张大爷:“老人小孩10块,您这岁数……”话没说完,张大爷梗着脖子回:“我80多了算啥?您这标准是按身份证还是按模样?我这把老骨头,头发都掉得能看见头皮,还能算‘不老人’?”老板被噎得直搓手,嘟囔着“顶多看着六十多”,转身就忙别的去了。
张大爷坐在凳子上直叹气,说现在店里冷清得很,除了他刚进来那会儿,前前后后没俩人。“要不是标价写得清楚,谁还来?”他掏出手机翻通讯录,非让我把店名发网上:“让大家瞅瞅,省得坑别人。”可刚说完又改主意:“算了吧,现在年轻人开门脸儿不容易,房租水电压得喘不过气,以后不去了成吗?”
这事儿搁谁身上不闹心?我特意跑了趟那家店。门脸儿不大,玻璃上那纸“10元剪发”被风吹得卷了边儿,仔细看才发现右下角还有行小字:“18岁以下及65岁以上凭身份证享10元”。张大爷指着自己身份证说:“我有身份证,咋没人问我?”老板挠头:“最近忙,没顾上摆出来。”
查了下资料,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2023年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里明确写了,经营者要“清晰醒目地标示价格”,“附加条件和限制内容应当显著标明”。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上半年投诉数据显示,服务类价格纠纷里,“标价模糊、附加条件不提示”占了21%,其中理发、美容这类小店是重灾区。
其实能理解小老板的难处。现在理发成本涨得快,普通剪发成本都不止10块,标低价就是图个引流。可问题是,引流得靠实在,不能玩文字游戏。就像张大爷说的:“我要是提前问清楚,断不会进来。但您把这条件藏在犄角旮旯,跟设套有啥区别?”
咱老百姓过日子,图的就是个明白。买菜要问清斤两,打车要看计价器,剪发这种事儿更得说清楚。小本生意想长久,靠的不是“捡漏”,是回头客。您说,要是您家老爷子遇上这事儿,是选择忍了还是较真儿?
老话说“秤杆上掉下来的是星子,人心上掉下来的是信任”。小店要想开得久,先把那纸价目表擦干净,把该说的条件摆明白——这比啥广告都管用。
(数据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上半年投诉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