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该提上日程了:工龄应是关键,差距太大该调整
养老金改革该提上日程了:工龄应是关键,差距太大该调整
小区楼下的石凳上,王阿姨又跟老姐妹们念叨开了:"我家那口子上个月刚办退休,工龄38年,每月就拿2800块;隔壁单元老张头工龄35年,听说能拿4200。都是厂里一线干了快四十年的,咋差这么多?"这话一出口,周围人都跟着叹气——这些年关于养老金的议论就没断过,最扎心的就是:干得越久、贡献越大的人,退休后拿的钱反而不一定多。
现在总说养老金"多缴多得",可这到底是在鼓励奋斗,还是让有钱人占了更多便宜?就说老张头吧,人家当年在厂里当技术骨干,工资高,缴费基数自然高,退休金多点看似合理;可王阿姨的爱人呢,早年在车间三班倒,那时候厂里效益一般,工资就够勉强养家,缴费的时候选的都是最低档。"咱不是怪别人多缴,是觉得咱这些老实干活的,咋就活该拿得少?"王阿姨的话很实在——养老金本质上是给退休人员的基本保障,不是让你比谁当年更有钱。
我有个亲戚在社保局上班,他跟我说过组里的调研数据:现在退休人员里,约30%的人养老金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其中不少是工龄超30年的老产业工人。"这些人年轻时拿的是'死工资',没机会像现在年轻人似的搞副业、投资,缴费全靠工资里扣的那点。"他翻着笔记本说,"有个老工人1985年进钢厂,当时月工资42块,按比例缴养老,一个月才扣8毛钱;现在年轻人起薪就五六千,缴的钱是当年的几十倍。"工龄长、缴费少,成了这类人的共同特征。
有人说,"多缴多得"能激励年轻人多缴费,保证养老金池子有钱。可现实是,很多普通职工根本没能力多缴——工资涨得慢,房贷、孩子学费、老人看病,哪样不要钱?能勉强缴够最低档已经不错了。反而是那些高收入群体,缴费基数高,退休后领得多,这本来没问题,但如果差距大到离谱,就容易让人觉得"干多干少一个样"不如"有钱就能多领"。
那该怎么改?我听社区老人们聊得最多的,是希望多考虑"相对工龄"。比如工龄满30年的,设个基础线,再根据实际缴费情况上下浮动,但不超过一定比例。"当年我们修铁路,在深山里一待就是十年,连个像样的宿舍都没有,现在老了,总不能让工龄这么长的还不如坐办公室的。"一位退休铁路工人这么说。说白了,养老金得先保"基本",再谈"激励"——毕竟大多数人是普通劳动者,辛苦一辈子就图个退休后能踏实过日子。
当然,改革不是要"一刀切"。高收入群体多缴多得没问题,但不能让工龄长、贡献大的普通劳动者吃亏。就像老家村里的老支书说的:"咱不眼红别人日子过得好,就想让咱这些没闲着的,老了也能体面点。"
养老金是民生底线,更是社会公平的镜子。怎么让每一份付出都不被辜负,让每一份保障都更贴人心?这事儿得好好商量,也得赶紧落实。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