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愤怒了!73岁退休新政策曝光,揭示全球老龄化最严酷现实
前几天看到个新闻,德国打算逐步把退休年龄提升到73岁,引发了评论区的热议。有的人就说,这根本不叫退休,简直就是干到丧失行动能力;也有人担心咱们国家以后会不会也走上这条路。
说实话,关于养老金这个事儿,不管你现在还年轻,像20岁左右,还是已经到50岁,属于中年,这问题都摆在那儿,躲也躲不掉,必须得认真面对。
不论你多大年纪,养老金的安排和筹划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事情,直接关乎我们未来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你每个月交的钱,将来能不能拿到手,拿到的钱够不够用,这些事情可不是胡思乱想,真的得好好考虑。
德国曾经是欧洲养老制度比较靠谱的国家,但现在都被迫把退休年龄延到73岁,这背后隐藏的养老压力,得引起大家的重视。
就说德国这事吧,人家可不是喜欢折腾,是真的没办法了。
德国法定退休年龄目前是67岁,可就这点儿 already撑不住啦。最主要的问题嘛,还是“人手不够”,老人一天天增多,年轻人却越变越少。
到了1990年,4个劳动者就能撑起1个退休人员,但到了2025年,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2.3个劳动者养1个老人,估计到2035年,这个数字还会再往下降,到不到2个劳动者供应1个退休人员。
你想啊,过去四个人才担得起一个老人的养老负担,可现在两个人就得扛一个了,压力直接翻倍,还多呢,谁还能顶得住嘛?
压力一大片,养老金的缺口就跟着变大,2023年德国养老金的缺口已经达到620亿欧元,大约相当于4800多亿人民币,估计到2027年,这个数字会突破1210亿欧元,差不多快1万亿人民币了。
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德国目前的养老金缴费比例已经飙升到18.6%,也就是说,工人每个月要把工资的18.6%交养老金,企业还得额外出一份,结果不管是打工仔还是老板,都觉得压力山大,挺难受。
在这种氛围下,德国经济部长的科学顾问团队居然提出了延长退休年龄的想法,还说要把退休年龄定到73岁,聊起这个来,真是让人咂舌。
一提到这个新建议,问题又蹦出来了,比如说公平性的问题。像工厂工人、建筑工人这些体力劳动者,平均寿命本来就比白领短,很多人甚至觉得自己活不到67岁,更别提73岁了。
据调查来看,德国好多民众都觉得自己不太可能活到67岁。
再就是代沟的问题,年轻人得面对“干了五十年活,享受十二年退休”的现实。
想想啊,从23岁一毕业开始混,到73岁才算把这个工作圈熬完,整整50年漂着,这一辈子都在为退休努力,最后还能领个12年的养老金,谁看了都觉得不太公平吧。
要是反过来想,没有延迟退休的话,养老金体系真的撑不住了,现在缴的钱未来领不到,亏损反而更严重。
德国的难题可不是个例,实际上,许多国家都遇到类似麻烦,人口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也在走低,养老金的收支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就像个家庭,以前有4个孩子照顾1个老人,现在变成2个孩子养1个老人,孩子们压力山大,老人也担心将来得不到保障,无论怎么看都挺棘手的事儿。
说完德国那方面,不如聊聊咱们中国的养老金现状吧。很多人只晓得“延迟退休”这个话题在热烈讨论,可其实咱们的养老金体系里藏着一些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别忽视啦。
说到退休年龄的差异,过去咱们China的退休线比欧洲还要低不少,比如女人50岁就能退休,男人60岁,而 Germans早就得到67岁才算正式退休了。
虽然现在还没正式调整退休年龄,但观察目前我国的人口结构不断在变化,搞不好未来真要延长一下退休时间也说不定。
毕竟我们也遇到类似的难题,2023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出了2.9亿,占总人口的21%以上,出生率一直不高,未来劳动力支持退休人员的负担只会越来越沉重。
更令人关心的,还是养老金“公平”这事儿,在咱们国家,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养老金差别一直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体制内的养老金怎么算呢?其实是根据退休时的最高工资折算的,不是靠一辈子的平均工资来算的。
大家都清楚,体制内的工资基本上是稳步上升的,到了退休那会儿,工资一般是职业生涯里的高峰,所以很多体制内的退休人员,养老金往往比在岗的年轻职工还多。
就以去年为例,不少地方的公务员因为经济压力被调低了工资,可是体制内的养老金不仅没下降,反而还有涨的趋势。
这就挺矛盾了,年轻人领着降了工资的薪水,缴着养老金,最后还得养比自己工资还高的退休人员,时间一长,难免会有些想不通的想法。
再说缴费压力的事,虽然现在的养老金缴费比例比德国低点儿,但对普通打工仔来讲,也不是个轻松的数字。
比如职工养老保险,个人得交8%,公司负责缴16%,一合计就是24%的比率,再加上医保和公积金之类的,每个月工资一发完,到手的钱就被扣掉不少。
特别是在如今许多行业工资涨得不快的时候,很多人会觉得“交了这么多钱,未来能不能拿回来还难说”,心里还是挺没底的。
其实我们的养老体系比德国更复杂,德国只是一套职工养老金制度,而我们则是“职工养老”和“居民养老”两个体系同时运行,而且还包括一些体制内的特殊情况。
为了让这个体系稳扎稳打,光靠推迟退休可不行,还得把公平性和缴费压力啥的切实解决掉,才能真正稳得住。
不论是德国还是咱们中国,关于养老金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关键词——“体系安全”。
要是这个体系扛不住了,再怎么缴费也没啥用,等到真正需要养老金时,可能就拿不到,这才是真正的亏了。
国家想要确保这个体系稳妥运行,得搞很多事情,比如怎么处理体制内外养老金的差异,让大家觉得公平点,心里有底。
在推迟退休年龄的同时,得考虑到体力活儿多的工种,不能让他们到头了就真干不了了,得出点对策,保证他们的身体还能吃得下这份工作。
想要通过政策来鼓励多生子,缓解未来的劳动力紧张,确实得慢慢调试,但咱们普通人可不能光指望国家出手,自己得提前规划,主动应对这些变化。
别把所有期待都压在社保养老金上,毕竟,它的定位就是“保基本”,也就是说,将来拿到的钱,大概率只够应付基本的生活开销,要想过得舒服点,还得靠自己事先多储备一点。
要不你考虑一下商业养老保险,或者每个月定期存一些钱当作养老储备,点滴积累,未来就多一份保障,安心不少。
尽量把自己的“工作能力维护”时间拉长点,现在不管是体力活儿还是脑袋动手的事儿,能力上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
体力劳动的人可以多掌握些技能,比如水电修理、家务服务啥的,这些技能随着经验增加,反而越成长越受欢迎。
脑力劳动者,比如程序猿、设计师,得多关心行业的最新动态,别被AI或者年轻一辈给甩在后头。工作时间越长,存养老钱的日子也就越宽裕,将来拿的钱越多,生活的底气也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