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向太说绝不录用王家卫:投资他的老板基本都亏钱了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爱电竞 > 新闻动态 >

向太说绝不录用王家卫:投资他的老板基本都亏钱了

电影圈这几天不太平。向太陈岚在直播间的一番话,把导演王家卫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句“我绝不会用他”,瞬间引爆全网。

那个戴墨镜、拿金奖、拍戏像诗一样慢的“艺术疯子”,到底怎么惹到向太?

镜头之外,录音风波、演员吐槽、投资人血亏,让这位传奇导演的光环开始掉色。

01

在直播里,向太直言不讳。她说,投资王家卫的老板,基本都亏钱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阿飞正传》投资4000万港币,票房不到1000万,直接让投资人公司破产;

《东邪西毒》超支三倍,《摆渡人》砸钱无数也没赚回本。

在向太眼里,王家卫是“烧钱导演”的代表。剧本不完整、拍摄没计划、拍到一半改戏、演员天天等。

有人说他拍戏像写诗,可在投资人眼里,那就是“往火坑里扔钱”。

比如《一代宗师》,张震为了练八极拳练了一年,结果戏份被剪得只剩几分钟。

梁朝伟拍《花样年华》时,不知道自己到底演什么角色。

向太一句话点到痛处:“他不受控,我绝不会录用。”

商业世界最怕两件事——时间长、不可控。

而王家卫,这两样全占了。艺术可以任性,投资不行。

02

这场争议的火上浇油,还来自一段曝光的录音。

一位自称曾参与《繁花》前期工作的编剧古二,放出了一段王家卫的私下谈话录音。

内容挺刺耳——

他说唐嫣“太装”,拍戏时“不要让她先到”;说陈道明“极品”,台词爱改但记不住;还评价老戏骨游本昌“不是省油的灯”。

这些话,与他平日里在发布会上的温文尔雅,完全不是一个人。

那个总说“演员是灵魂”的导演,原来背后这么说人。

录音一出,舆论哗然。

《繁花》剧组立刻发声明,称古二只是前期资料员,偷录并加工私人谈话,涉嫌侵权。

古二反驳,说自己有创作贡献但没署名,录音是真实的。

至此,一场关于“创作伦理”的风暴,彻底卷了起来。

一个录音,撕开了光鲜艺术背后的人性裂口。

03

外界的争论,也变成了两派。

一派站在向太那边,认为王家卫太浪费。

钱烧光了,片还没拍完。演员档期乱套,投资人血本无归。

有人调侃:“王家卫拍戏靠的是时间,不是剧本。”

另一派则替他辩护,说他的作品不能只看票房。

《阿飞正传》上映时亏惨了,可后来成了经典。

《重庆森林》《花样年华》更是封神之作,拿奖无数。

艺术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票房上,而在于时间的沉淀。

但问题是:

不是每个投资人都能等十年。也不是每个演员都能陪他拍三年。艺术追求要尊重,商业逻辑也得讲道理。

向太代表的是投资方的理性声音,她看重效率、回报。

王家卫代表的是艺术家思维,他要完美、要感觉。

两种逻辑,天生对立。

04

对此,王家卫至今没有回应。

唐嫣那边也没出声,只是继续拍新剧。网友反倒心疼她,说“敬业反被设计”。

而影视圈里,许多制片人都开始反思:

一个项目,到底该不该让导演完全放飞?

电影是艺术,但也是生意。

光有天才不够,还得有规矩。

王家卫的成功没人否认。

他塑造了无数影像经典,让“王家卫风格”成为电影史的一个名词。

但录音事件、向太的指责,让人看到另一面——

当一个人被捧得太高,就容易忘了边界。

艺术天才不是特权。尊重合作、尊重投资,才是创作的底线。

一个导演再有才,也该记得:每一帧画面,都是别人掏钱买来的时间。

如今的电影行业,正在快速转型。

资本更谨慎,观众更理性。那些靠名气“烧钱拍梦”的日子,已经过去。

无论向太还是王家卫,其实都没错。

一个是算账的人,一个是做梦的人。

只是,观众要的,不只是艺术,也要效率;投资要的,不只是光环,也要结果。

当“天才”失控,当“艺术”脱离现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就是向太那句“我绝不会录用他”,不是仇恨,是警钟。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