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十大典型案例发布
(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 翔
本报讯 湖州金融监管分局和市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发布“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十大典型案例”,集中展现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自去年10月该机制建立以来,我市通过强化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与精准对接,为9.5万户次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271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748.64亿元,较年初增加694.92亿元,增速11.48%,位居全省前列,金融活水正持续滋养小微实体经济。
纵观十大案例,“数据”与“信用”的深度融合成为突出特点。农行湖州分行整合海关、税务等多维度数据精准评估企业信用;中行湖州市分行借助“税美惠链贷”将税收信用转化为融资便利;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暂时困难企业定制帮扶方案,助力其恢复发展活力;南浔农商行通过政银数据共享推出“浔薪贷”缓解企业薪酬压力。这些探索共同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变成“硬信用”,有效破解传统融资模式下的评估难、担保难问题。
服务模式的创新同样令人瞩目。浙商银行湖州分行通过金融顾问模式,采用“知识产权质押+人才信用”叠加服务科技企业;湖州银行与人力社保部门合作,将人才政策资源信用化;宁波银行湖州分行通过专题分享会和出海服务助力外贸企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民宿个体户建立快速响应通道。这些举措展现了湖州金融机构从“等客上门”到“主动服务”的深刻转变。
在众多创新实践中,工行湖州分行的做法尤为突出。该行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创新推出“特色产业贷”,通过对区域特色产业的精准画像,大幅提升客户识别与贷款审批效率,为一家面临融资瓶颈的家具企业及时注入金融活水。
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产权的金融价值在机制探索中得到有效激活。吴兴农商行成功发放全市首笔商标质押贷款,帮助物流企业盘活无形资产,开辟了小微企业融资新路径。
“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凝聚了政府部门、市场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合力。”市发展改革委表示,十大典型案例的发布,不仅是对前期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深化服务的引领。接下来,我市将持续优化完善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政策、信息、服务深度融合,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稳固的金融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