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买俄油被迫改用人民币结算!莫迪的“卢比梦”为何碎了一地?
作者|老王
2025年10月,一则消息震动全球能源与金融圈:俄罗斯正式通知印度——今后对印出口石油,只接受人民币结算。这意味着,印度苦心推动近三年的“卢比国际化”战略,在最关键的一役中彻底落败。
更讽刺的是,这场俄印之间的能源交易,最大赢家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印度,而是中国。人民币,成了连接两国贸易的唯一桥梁。
一、从1%到35%:印度为何离不开俄油?
三年前,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总量中占比不足1%。如今,这一数字已飙升至35%——几乎每三桶进口原油,就有一桶来自俄罗斯。
这不是偶然,而是利益驱动的结果。
俄油售价长期比国际基准价低8至10美元/桶。对于一个90%石油依赖进口的国家来说,这种“打折油”简直是救命稻草。印度四大炼油企业——印度石油公司(IOC)、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等——大量采购俄油,加工后出口至欧洲和东南亚,赚取巨额差价。
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炼油行业利润同比增长超40%,背后正是低价俄油的支撑。
二、“卢比国际化”为何惨败?
既然俄油这么重要,印度为何不趁机推动本国货币“走出去”?
早在2022年,印度央行就推出了“特别卢比结算机制”,鼓励外国企业在印度银行开设卢比账户,试图让卢比成为俄印贸易的结算货币。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俄罗斯企业发现:他们收到的卢比,根本“花不出去”。
原因有三:
资本管制严格:印度不允许卢比自由兑换,也无法自由转移到第三国使用;资产贬值风险:从2022年到2025年,卢比对美元累计贬值17%,俄方相当于“越收越亏”;缺乏商品反向输出渠道:印度曾提议俄方用卢比购买药品、汽车、机械,但俄方直接拒绝——印度工业品价格高、种类少、质量不稳定,无法满足需求。
一位俄罗斯央行官员私下吐槽:“拿卢比,就跟拿废纸差不多。”
三、人民币为何成为唯一解?
就在卢比陷入僵局时,俄罗斯转向了另一个选择:人民币。
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精心布局。
自被踢出SWIFT系统后,俄罗斯急需一种能绕开美元、又具备广泛使用场景的替代货币。卢布波动大,迪拉姆受限于中转能力,唯有人民币具备三大优势:
稳定性强: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健,抗风险能力高;使用场景广:中国是全球最大制造业国,俄方可直接用人民币采购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化肥原料等紧缺物资;清算效率高:通过中国的CIPS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结算时间从15天缩短至3天,彻底摆脱SWIFT依赖。
目前,俄罗斯央行已在上海和香港设立人民币储备账户,专门用于能源结算。
四、印度企业为何“主动”转向人民币?
对印度炼油企业来说,改用人民币不仅“被迫”,更是“划算”。
虽然需要先购入人民币,但可通过香港和新加坡的离岸市场操作,汇兑成本比走美元路径节省2%-3%,还能有效规避美国银行系统的审查与潜在制裁。
更重要的是:美国出手了。
2025年8月,特朗普政府签署行政令,对印度部分商品加征25%附加关税,理由是其持续购买俄油。美国还威胁制裁参与运输俄油的印度航运企业,导致保险成本飙升30%以上。
印度商务部长戈亚尔强硬回应:“除非美国提供同等价格的原油,否则不会减少进口。”外长苏杰生更直言美国“虚伪”——自己仍在进口俄罗斯铀矿,却要求别国断供。
但私下里,印度官员心知肚明:在金融通道上,他们已无路可退。
五、全球能源货币格局正在重构
这场俄印“人民币结算”交易,绝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去美元化浪潮的缩影。
过去,石油贸易几乎被美元垄断,形成“石油美元”体系。如今,多极化趋势加速: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已升至4.7%,创历史新高;巴西、阿根廷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大豆、铁矿石;沙特、阿联酋等中东产油国酝酿成立“石油人民币联盟”,推动人民币定价;多国央行增持人民币储备,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已接近100%。
中国并未强推人民币国际化,但凭借稳定的币值、强大的商品供给能力、高效的CIPS系统,让人民币成为“能用的钱”。
六、莫迪的“国运之问”:能源安全 vs 货币主权
莫迪曾在内阁会议上说:“能源就是国运。”
对印度而言,用人民币结算俄油,是无奈中的理性选择——它保住了能源供应,避免了断供风险,却也意味着放弃了货币自主权。
如今,印度炼油厂仍在点火运转,出口汽油柴油赚取外汇,但支撑这一切的,不再是本国货币,而是他国发行的结算工具。
卢比国际化的梦想,正在变成泡沫。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资本账户封闭金融监管复杂公共债务占GDP高达84%缺乏可信的长期汇率稳定机制
这些结构性缺陷,让卢比难以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
结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场俄印石油交易的结算权之争,没有枪炮,却关乎国运。
印度赢了能源,输了金融;俄罗斯绕开了制裁,找到了新通道;中国则在不动声色中,让人民币深入全球能源动脉。
莫迪或许仍梦想有一天卢比能“翻身”,但现实是:在全球能源金融体系中,人民币已成为他为数不多的选择。
卢比梦碎,不是终点,而是一记警钟——在货币权力的博弈中,政治意愿敌不过市场选择,封闭体系终将被开放网络取代。
这场战争,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