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正兵团级的王树声,他为什么能被授予大将军衔呢?
10位大将里有8位是军委委员级别,有两位是正兵团级,说明这两位将军与其他人是有明显不同的,他们是王树声大将和许光达大将。本文我们先讨论王树声大将,他为什么只能是正兵团级而不是军委委员级别?他又为什么能被授衔大将呢?
说说王树声大将,他1926年入党,参加了黄麻起义,这次起义为红四方面军的组建提供了主要将领和兵员,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他历任红4军11师师长、红25军73师师长。红四方面军西征后建立了川陕根据地,1933年在这里红四方面军迎来了一次极其重要的整编,王树声任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31军军长,此时他成为了红四方面军战斗指挥上的二号人物。从此王树声参加了多场战役,经历了与红一方面军的合并,同时参加了长征,在西路军中他也任副总指挥兼红9军军长,兵败后他只身一人返回延安。
抗战期间,王树声先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后任太行军区副司令员,虽然这只是二级军区,但由于一直是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兼任,所以他也成为了刘伯承的副手,可以说此时这个职位也并不委屈他。抗战后期他组建了河南军区,后并入中原军区,他任副司令员,成为红四方面军时期老下属李先念的下属,可以说此时他已经开始落后于其他将领的发展。
解放战争期间,先是配合李先念指挥了中原突围,后带兵在鄂西北打游击并建立了鄂西北军区任司令员,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他任鄂豫军区司令员,这也是一个二级军区,下辖主力部队不多,淮海战役期间他的部队只是牵制并没有作为主力参与,解放前他任新组建的湖北省军区第二副司令员,成为了老下属李先念和王宏坤的下属,其实单论此时的职务王树声顶多只能是个上将。
解放后,李先念更多将精力放在了地方上行政工作上,离开了军队,王宏坤去了海军,王树声此时才成为了湖北省军区司令员,也就是凭借此职务,1952年评级时他被评定为正兵团级,那么作为正兵团级的将领,为什么1955年大授衔时能被授予大将军衔呢?
原因一:1933年红四方面军整编时他任副总指挥,且任职一直持续到抗战前
1933年的红四方面军整编是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部队整编,此次整编也是方面军去了川陕根据地后军队正规化的步骤之一,成立了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4个军,其实后来四方面军的很多骨干都是这次整编的军、师级干部。王树声能成为副总指挥,说明了其历史地位,而且此次整编发生在1933年,距离抗战开始还有4年时间,说明他任职时间长、资历老,他也因此成为了红四方面军在大将中的最佳代表。相对于肖克成为红儿方面军副总指挥时的1936年足足早了3年,其实这也是肖克最终只能是上将的原因之一。
原因二:王树声历来是纯军事干部,几乎没有历史瑕疵
众所周知,红四方面军是张国焘掌管的部队,很多将领都因其有过瑕疵,比如说在红四任职很高的周纯全和在草地分兵时立场不坚定的将领,但王树声始终都只是单纯的军事干部,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他的事情他并没有参与过多;哪怕是在西路军兵败后他也是只身回到延安,并无太大过错,毛主席更是安慰他说:“西路军失败,你没有责任。”
原因三:同级竞争者大多数资历不足或已不在军队任职
红四方面方面军的将领在正兵团级的还有王宏坤、王新亭、陈锡联、傅钟和许世友等,王宏坤资历很老,1933年改编时任主力军红四军军长,抗战时期他做过129师385旅的旅长,要知道386旅旅长就是陈赓大将,解放战争他也做过刘伯承副手,但是王宏坤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都不在主力作战部队任职,缺乏战功支撑;王新亭在红四方面军只是军政治部主任,陈锡联只是师长,这两位资历确实有限;许世友在1933年改变时是红9军副军长,1935年之后才做军长,资历稍低,可能如果此时许世友能提前成为红四方面军的军级干部,可能大将还有一争;傅钟长期是在政治部工作,是典型政工干部,所以竞争力不足。其实李先念资历足,战功也较大,可以说是军政兼优,但当时已经退出军队系统,所以也不能参与竞争大将。
综上所述,王树声有资历、有战功,一直在军队系统任职,他能代表红四方面军被授予大将是实至名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