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遭限高,万达卖资产,债务压力难缓
曾经动不动就立下“小目标一个亿”的王健林,这会儿居然成了“老赖预备役”了?
谁能想到那个在商界横着走的万达掌门,如今连坐高铁一等座的资格,都得让法院说了算。
这世道,怕不是电视剧编剧来了都不敢这么写吧。
说出来你可能还不信,但现实,它就是这么扎心,哪怕是曾经的首富,也扛不住时代的洪流。
老王啊,最近真是有点烦,烦得让人隔着屏幕都能嗅到忧愁和焦虑的味道。
不过仔细琢磨一下,这事儿里留给我们的疑问,还真不少。
为啥一个曾经的千亿帝国,仅仅一张法院的1.86亿元执行令,就能让老板被限制高消费?
难不成,万达真的快撑不住了?
难不成,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商业大佬,真的就要跌落神坛,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注脚?
话说咱也不是第一次见资本大潮里的“风光倒挂”,但跌得这么响、这么扎实,多少有点“万达飘摇,王健林发愁”的意味。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一层层扒拉下去,看看这其中到底藏着多少玄机。
毕竟,商场如战场,流年不利也可能只是暂时,还是要看看水到底多深鱼到底多大。
别光盯着“限高”,这里头可怕的,远远不只是一个人、一道令。
按理说,靠着“万达广场”撑起的商业帝国,怎么着也该有点底气。
可你把目光再瞅远点,会发现,大连万达集团的公开资料上,现在已堆着雪花一样的“被执行状况”。
网上翻翻天眼查和企查查,什么“限制消费令”、“被执行人”、“股权冻结”的标签,压都压不住。
表面上一句“公司纠纷”,说得轻巧,好像下属几个项目公司闹了点矛盾,可你想想真的能仅是一道1.86亿的小疙瘩?
难以置信,对吧。
如此庞大的集团,居然在这个数字面前都抬不起头,这哪是“牛皮癣小纠纷”,分明是债务火山口喷发的前奏!
更搞笑的是什么,刚有兰州的法院出手,下一秒北京金融法院就又冒出来一笔新的执行——超过4亿。
连环催债,这股劲儿,不用多说你也能感受到行业里的暗流涌动。
不信?
打开大数据一查,万达整体被执行金额居然飙破53个亿!
没错,五十三个零,这可不是三瓜两枣。
咱们落地一点说,万达到底背着多大的包袱?
说句扎心的:2024年Q3财报写得明明白白,快要到期的短债直接逼近400亿。
短期借款近40亿,应付的债券也早早溢过了60亿,这些一加,短期急需现金的负担高达900多亿,说真的,有多少城市一年经济产出都比不过这窟窿。
账上现钱只有151亿,这还是仗着吃糠咽菜省出来的,跟窟窿对比,那是蚍蜉撼树,大象踩蚂蚁——给点水花都烈士。
再说可怕的长期债务,更是让人直冒冷汗。
查查数据,万达的长期借款高达1064.6亿,这座山,不光沉重,简直无底洞。
那些被冻结的股权、被封死的核心资产,57条锁死的名单,145亿多的价值,统统要跟法院打交道。
这下谁还能扳回局势?
放眼王健林名下的那些公司,健在的也就十来家,其余的不是注销就是收工,眼睁睁看着商业版图“肉眼可见”的萎缩。
老实说,到这一步要说“万达无事”,怕只有自欺欺人能说出口。
明明就是大厦将倾,还偏偏要咬着牙赌命。
但人家王健林也不是干等着。
人家上来就是一套“壮士断腕”的操作。
广场一个个卖,项目一批批甩,去年今年加一起,卖出去不下85座。
你说狠不狠?
今年5月,更是一把把48个万达广场打包,从太盟到腾讯,再到高和丰德,全部变现,市场传言这笔生意得500亿。
前前后后,资产变卖回笼的钱超过520亿,听着还挺唬人。
不过转念一想,900多亿的短债,1000多亿的长期债,还不算那一大堆的诉讼和冻结,520亿换来的不过是喘息片刻的时间。
这像极了那种倾家荡产还债,但债主们却只增不减的魔咒。
可惜,事实其实比账面数据还要残酷。
万达最能“造血”的广场一卖出去,以后的现金流也告急。
曾经的现金奶牛,一夜之间变成了别人的摇钱树。
以后收租得看新东家的脸色。
盈利空间缩水,翻身难度直线上升。
卖资产其实就是伤筋动骨,救急有用,养命可就力不从心了。
“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多少人记得王健林当年豪气冲天的段子?
当时的“首富效应”,如今在债务泥潭面前,显得格外讽刺。
从“中国地产教父”,到现在要被法院禁止花大钱,头等舱的梦也只能画饼充饥。
一组组冰冷的财报、一个个“限高”的标签,让万达的黄金光环瞬间失色。
“王健林现象”,变成了这个时代房地产脱虚向实的转折活教材。
那个曾经被万人敬仰的小目标先生,现在被现实狠狠摁在地上摩擦。
说到这,难免要问了,万达还有没有翻身的希望吗?
这会不会就真的意味着昔日商界巨头的彻底崩塌?
其实吧,总有人喜欢“落井下石”,等着看热闹。
但商业世界拼的是长期主义。
眼下的债务危机,说严重确实很严重,但放眼中国商界,哪一个百亿企业不是踩在无数的“生死关”上挺过来的?
王健林的“卖卖卖”打法,很绝情,也很生猛。
靠变卖家产拖时间,能不能熬过去?
这得看“后手”够不够硬,看银行、投资人,甚至看市场信心。
有意思的是,回想起王健林当年说的“小目标”,现在听来某种程度更像一种“警世恒言”。
资本市场的泡沫与荣光,隔着一纸限高令就会变成现实的碎片。
商场如戏,风水轮流转。
昨日辉煌,转眼就可能成为金融教科书里的经典案例。
“敢为天下先”需要勇气,但更需要对风险的敬畏。
负债玩得猛,企业规模膨胀得快,后面失控的时候,也会像雪崩一样不可收拾。
更现实的问题是,像万达这样的老牌地产公司,本身就是资本密集型行业,靠高杠杆起家,自带周期风险属性。
一旦行业调整、政策风向一变,快速扩张的副作用马上显现。
今天的“王健林之困”,放大说,其实是很多大型民企共同的困境。
有人说,房地产时代的终结,万达只是“第一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其实现在还远不想盖棺定论,但曾经的极致繁华确实正在褪色。
可能明天,新的商业模式设立,新的“王健林们”又要站在风口浪尖,但唯有一条不会过时——财务安全线,一旦被击穿,一切荣光和梦想都要归零重启。
回头看这场“限高大戏”,除了商业兴衰的冷酷,还是有点说不出的唏嘘。
一个人从首富到老赖备选,或许只是数字上的变化,但背后折射的是整个时代商业环境的裂变。
企业家的“胆子”,到底是成功密码,还是埋下祸根?
这一页一页翻过去,对所有怀揣梦想的人,都是一句警醒:别让数字欺骗了自己,别用未来的收入透支眼下的生活。
写到这,真心要说一句,这哪儿是王健林一个人的传奇或悲歌,它是太多中国企业的警世故事。
没事儿,爬得高跌得惨,不光是万达的困局,可能每个创业路上的“你我他”都是翻版。
债务的漩涡就是这样,你走得再快,也得防着那一颗压垮骆驼的“最细的稻草”。
现在再聊万达的未来,还有无数变数。
但有一点是铁律:只有敬畏风险,穿越周期,企业才能真的熬出新生望见曙光。
祝福老王,也提醒我们,风口之上不是每条鱼都能变成鲸。
你怎么看“万达危局”?
如果你是王健林,你会怎么破局?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