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追缴智慧停车欠费,欠费车主注意,小心承担法律责任
最近,重庆的有车一族可能心里都悬着个事儿,就是路边那个“智慧停车”的缴费问题。
不少人手机里都收到了催缴通知,有的甚至在停车场入口看到公告,上面点名道姓列出了欠费车牌,还附带着一句挺吓人的话:“欠缴超过一定金额可能会被起诉,甚至影响个人征信。” 这一下就把大家给整不会了,停个车而已,怎么就和法律、信用扯上关系了呢?
这到底是城市管理升级换代的必要手段,还是在执行过程中出了什么岔子,让大伙儿心里不舒坦?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给理个清楚。
首先得说,重庆市政府搞这个智慧停车,初衷绝对是好的。
作为一座山城,重庆的道路资源本来就紧张,停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家。
相信很多老司机都深有体会,以前开车去解放碑、观音桥这些核心商圈,找个车位比登天还难,在路上兜兜转转半个多小时是常事,油费烧了不少,时间也耽误了,心情更是烦躁。
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市城管局牵头,在主城区推出了2.8万个智慧停车位。
效果怎么样呢?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就拿解放碑来说,以前平均找车位要半小时,现在基本上10分钟以内就能搞定。
整个城市的道路泊位周转率,也就是一个车位一天能服务多少辆车,足足提升了40%。
这意味着公共资源得到了更高效的利用,大家出门办事、逛街购物都方便了不少。
从这个角度看,智慧停车无疑是一项利民的好政策,是城市管理走向精细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进步。
然而,一项好政策在落地执行时,往往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这次的智慧停车也不例外。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暴露出了一些矛盾。
根据市城管局九月份公开的数据,主城九区的智慧停车累计欠费总额竟然超过了1800万元,涉及到超过5.6万辆车。
更让人惊讶的是,主动缴费的车主比例还不到三成。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一方面是停车效率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另一方面却是大多数人对缴费这件事表现出了抵触。
问题究竟出在哪儿了呢?
大伙儿的怨气,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追缴费用的方式方法让人难以接受,二是收费的合理性和透明度备受质疑。
咱们先说说这个追缴方式。
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
他每天都在观音桥、解放碑这些繁华地段跑车接单,短时间在路边智慧车位停靠是家常便饭。
按理说,这种即停即走的停车方式,智慧停车系统应该能提供很大便利。
可结果呢,半年下来,他的手机里积累了2100元的欠费。
欠费本身先不说,最让他感到憋屈的是一次经历。
他到龙头寺一个公共停车场取车,结果被保安拦了下来,理由是他的车有智慧停车欠费记录,必须当场结清才能放行。
就这么一耽搁,李师傅眼睁睁地错过了三笔订单,损失比停车费还大。
这种近乎“强制扣车”的催缴方式,让很多车主感觉自己不是在接受服务,而是在被“胁迫”。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个智慧系统本身似乎也不那么“智慧”。
李师傅的缴费记录里,就有一笔让他哭笑不得的账单:明明只停了10分钟,系统却给他计算了2个小时的费用。
他想申诉,流程却相当繁琐,需要他自己提供行车记录仪的视频作为证据。
为了这几十块钱,他又是找视频,又是上传,来来回回折腾了整整五天,才把这笔错误的账单给纠正过来。
这种体验,换了谁心里都会不舒服。
感觉就像是被一个不讲理的机器给冤枉了,还得费尽周折去向另一个程序证明自己的清白。
当车主们频繁遇到这种计费不准、申诉困难的情况时,对整个系统的信任度自然会大打折扣,选择“不交”或者“拖着”,也就成了很多人无奈的应对方式。
接下来,我们再聊聊大家心里更大的一个疙瘩:这钱,收得到底合不合理?
收上来的钱,又都用到哪儿去了?
渝中区的张女士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我们平时给车加油,油价里不是已经包含了燃油附加税吗?这个税不就是用来修路养路的吗?现在路修好了,我把车停在路边,为什么还要再交一次钱?这不是重复收费吗?”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也反映出很多人对公共收费项目的理解还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来解释,燃油税和路边停车费确实是两个不同性质的东西。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燃油税就像是你为了使用全国的公路网络而支付的一种“通行权”费用,这笔钱主要用于国家层面的道路建设和维护。
而路边的停车位,则是一种非常稀缺的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尤其是在核心区域。
它更像是一个公共场馆里划出来的贵宾席,你占用了这个位置,在一定时间内别人就无法使用。
所以,收取停车费,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再修一遍路”,而是通过价格杠杆来调节供需关系,鼓励大家“快停快走”,从而提高车位的使用效率,让有限的公共资源能够服务更多有需要的人。
因此,从法理上讲,这二者并不构成重复收费。
道理虽然是这样,但要让大家心服口服地掏钱,光解释清楚收费的法理依据还不够,更关键的是要解决第二个问题:钱的去向。
大家都在问:“我们交的这些停车费,最后都去了哪里?有没有一本公开的账目让我们看一看?”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关的管理规定里其实写得很清楚,收费应该“全额上缴市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且要“定期向社会公开”。
这个规定非常好,公开透明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然而,当记者向负责运营该系统的技术公司客服咨询具体的公示渠道时,得到的答复却只有一句含糊的“我们是按规定执行的”,对于在哪里可以看到这本“公开账”,对方却说不出来。
这就难免让人生出疑虑了。
这笔巨额的停车费,是全部进入了财政,用于改善城市交通设施、补贴公共交通了吗?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成了运营公司的利润?
这笔账如果不算清楚、不摆在阳光下,大家心里就会一直有个问号,缴费的意愿自然也就高不起来。
目前,追缴欠费的行动确实越来越严厉,已经有327名车主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但与此同时,也有37人通过行政复议成功撤销了错误的催缴。
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它有力地证明了,市民的抱怨并非空穴来风,系统在计费和管理上确实存在漏洞。
其实,解决这个矛盾并非没有更好的办法。
重庆的荣昌区就进行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尝试。
他们推出了“夜间免费停车”的便民措施,规定晚上7点以后到第二天早上,路边的智慧停车位全部免费。
这一举措,不仅大大缓解了市民夜间回家停车难的问题,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周边的餐馆、商铺反映,因为停车方便了,晚上的生意比以前好了两成。
这才是真正实现了城市管理与市民便利、商业活力的多赢局面,也让城市管理显得更有人情味。
说到底,智慧停车这件事,关系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每一位车主的切身利益。
城市管理者希望通过收费来规范停车秩序、盘活公共资源,这个目标是正确的。
而广大车主则希望得到一个公平、准确、透明的服务,不想交一笔糊涂账,这个诉求也是完全合理的。
要化解当前的矛盾,关键就在于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如果能把收费系统做得更精准一些,把申诉流程弄得更便捷一些,把费用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彻彻底底地向社会公开,再多一些像荣昌区那样的、兼顾管理效率与民生温度的灵活举措,相信大部分车主是愿意理解和配合的。
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城市能更加有序、便捷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