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逗王鹤滨儿子,遇王鹤滨两次阻拦,毛主席批评:让他上上当
【前言】
凡是跟毛主席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觉得他特别难忘,不管是那些领导干部、日常照顾他的工作人员,还是中南海里的小朋友们,都有这样的感觉。
王鹤滨担任毛主席的保健大夫时,不光得照料主席的身体,还得帮忙处理些家务事。在中南海的日子里,毛主席还亲自给王鹤滨的儿子上过课,这事儿传开后,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美谈。
【王鹤滨在中南海身兼数职】
王大夫,我这边现在手头的事儿不算太忙,有空的话,还得麻烦您多费心,关照关照其他几位书记。这是王鹤滨和毛主席头一回正式打交道时讲的话。
其实在1949年8月份,王鹤滨就已经在中南海开始工作了。不过上次碰头,旁边还有好多其他人,再加上毛主席急着要去开会,所以那次见面就是简单打了声招呼,然后就赶紧把话聊完了。
这次正式碰头,就他们俩,让王鹤滨心里有点七上八下的。
尽管王鹤滨以前听过毛主席的一些很棒的讲话,心里头特别佩服他。但来这儿上班前,压根儿没人跟他聊过毛主席的性情咋样,怎么跟毛主席打交道,还有他平时喜欢干啥、有啥习惯。所以,他啥都不知道就这么直接到了毛主席身边。
这次见面,王鹤滨显得格外紧张,心里还琢磨着毛主席或许会跟他说点什么,至少能跟主席搭上几句话。可没想到,毛主席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那么一句,就没了下文。
这时的王鹤滨愣在原地,感觉挺别扭,不知道该咋办。心里琢磨着,是直接就这么撤呢?还是等着毛主席给他个指示再走人。
可就在王鹤滨心里七上八下的时候,毛主席瞧出了他的不自在,对他说:在我这儿干活儿别那么拘谨,有啥说啥。说到最后的“啥”字,毛主席故意拉长了声音,显得特别风趣,这让王鹤滨忍不住扑哧一笑,紧张劲儿一下子就没了。
毛主席有个特点,那就是能很自然地帮人化解尴尬,不过这事儿王鹤滨当时并不清楚。
王鹤滨刚到中南海那会儿,被分到了勤政殿旁边一个叫西八所的地方住。但没过多久,因为工作需要,他又被挪到了菊香书屋正对面的一个西屋里头。
那时候的王鹤滨没多想,领导安排他住哪儿他就住哪儿。过了好些年,当他再想起这事儿,才意识到当时他住的地方,待遇已经远远超出了本该有的标准。所以,他琢磨着,能住到那儿,八成是得到了毛主席的点头。
王鹤滨是保健医生,经常陪在毛主席身边。中南海怀仁堂开会时,只要毛主席去,王鹤滨也肯定在场,他会找个离毛主席近点儿的座儿坐下,方便随时照应。
毛主席常常会去菊香书屋东边的勤政殿,开些小规模的会,或者接见外国大使递交国书。这时候,王鹤滨他们一行人都会跟着。要是谁在会场里身体不舒服了,王鹤滨马上就会过去帮忙看病。
王鹤滨不光是保健医生,还是毛泽东的生活秘书,所以毛主席外出,王鹤滨都得跟着。他们坐车时,座位安排也挺有说法。
斯大林以前给毛主席赠送了一辆防弹的“吉斯”轿车,这车里头分为开车和坐车两块地方。通常呢,汪东兴会坐在司机旁边,叶子龙和王鹤滨则是坐在毛主席前面的座位上。要是车里还得再挤一个人,那王鹤滨就会挪到毛主席的右手边坐着。
而这种坐的方式其实是按照工作任务的需求来定的。
王鹤滨在中南海工作的时候,那真是没话说,特别尽心尽力。
毛主席的工作时间不太固定,经常加班熬夜,有时甚至连续工作很长时间都不休息。王鹤滨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就打算跟着毛主席的作息时间走,想从这里面摸索出一些保健方面的门道。
所以,王鹤滨给自己立了个规矩,毛主席工作时,他就寸步不离地陪着,等毛主席休息了,他才去睡。可这样的日子,王鹤滨撑了不到十天就顶不住了,每天都头昏脑胀,想吐。
有天,王鹤滨陪着毛主席去了乒乓球室玩,但他身体不太舒服,就只好站在旁边看。可没过几分钟,王鹤滨的脸色就越来越差,额头上也开始冒起了小汗珠。
旁边的工作伙伴好奇地问他究竟咋了,王鹤滨就坦言说,他试着跟毛主席那样的作息过了几天,但实在顶不住了。所以,王鹤滨就直接跟毛主席讲,您这样没日没夜地忙,身体哪吃得消啊?
毛主席明白王鹤滨是想让他多休息,但他没直接提工作的事,而是风趣地回应:“瞧瞧,我的作息规律可比你规律多了。”
在毛主席身旁侍奉多年,王鹤滨心里一直惦记着主席的身体,老怕他因为工作太拼把身子骨给搞垮了。不过,每当王鹤滨想开口劝主席多休息会儿,主席要么是换个别的话题聊聊,要么就是冲着他笑一笑,啥也不说。
所以,每当王鹤滨瞧见毛主席在深夜里头忙前忙后的样子,心里头就怪不是滋味的。身为国家的大当家,毛主席整天都为着国家和老百姓的事儿操心,可他呢,从来都没把自己的身子骨当回事儿。
【毛主席和王鹤滨孩子的相处】
毛主席看着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能陪在他身边的时间却慢慢变少了。因此,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讲:你们对我来说,比孩子还亲近呢。
所以,毛主席把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看作是自家人,经常叫他们一起共进餐食。王鹤滨刚到中南海没多久,也被安排过和毛主席一起吃饭。
刚开始的时候,他挺放不开的。虽然毛主席吃饭时老爱聊些轻松愉快的事儿,想让他别太紧张,但他还是低着头,只吃自己眼前的那几样菜。对于这点,毛主席没说什么,反倒是常常给他碗里添菜。
汪东兴了解到这事后,觉得得给王鹤滨提个醒,就开玩笑地说:“老王啊,跟毛主席吃饭时,别光顾着自己猛吃,也得注意点氛围嘛!”说完,他自己先忍不住大笑起来。
不过王鹤滨没明白他的意思,也就没搭话。汪东兴见状,又详细说了下:别老只顾着自己吃,总让毛主席照顾你。王鹤滨一听,这才明白过来,感觉自己有点儿疏忽职守了。
但后来,王鹤滨变得机灵多了,在餐桌上格外留心,时不时就给毛主席盛饭夹菜。日子久了,跟毛主席一起吃饭也没那么拘束了,慢慢变得轻松自在,就像是家里人一块儿用餐那样。
有时候,毛主席吃饭时会邀请其他干部和领导来聊工作,王鹤滨总是跟在一旁。后来,王鹤滨还会带上自己的儿子王子冀一起吃饭,这事儿在当时传为佳话,让好多人都念念不忘。
那时候,王鹤滨的小子刚好开始上幼儿园。到了周末,王鹤滨去幼儿园把孩子接了回来,正巧毛主席也请他吃饭。王鹤滨一想,干脆带着孩子一块儿去了。
王鹤滨是工作人员,对毛主席的性情了如指掌,他清楚毛主席不会因为自己带着孩子就心生不满,而且他还知道,毛主席特别喜欢小孩子。
因此,当毛主席瞧见那孩子时,先是跟孩子他爸开了句玩笑,说王医生,你这又是爹又是妈的,一人分两角啊。接着,他转向孩子,问王子冀几岁了,王子冀就怯生生地举起了四根小指头。
为了让孩子放松下来,毛主席亲切地问他妈妈在哪里,还有想不想念妈妈。小王子冀虽然年纪还小,但也懂事地一一回应了毛主席的询问。
一来一往之间,小孩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和蔼可亲,心里的紧张劲儿慢慢消了,于是就开始打量起周围的环境来。
毛主席注意到王子冀的目光老往桌上那盘红彤彤的炒辣椒上瞟,心里头一乐,就好奇地问他是不是馋那盘炒辣椒了,还开玩笑说那玩意儿可美味得很。
说着,他就把辣椒递到了孩子眼前。王子冀正打算张嘴咬呢,王鹤滨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拽开,说:“这玩意儿小孩可不能吃。”
王鹤滨觉得那辣椒太辣,连大人都受不了,小孩子吃了哪能承受得住。要是王子冀尝了,肯定会哭闹起来,这样一来,主席的这顿饭就得被搅乱了。基于这样的想法,王鹤滨就拦下了毛主席,不让他给王子冀吃辣椒。
但毛主席并不当回事,直接把辣椒往嘴里一塞,还故意摆出一副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旁边的王子冀瞧见这情景,馋得直吞唾沫。
接着,毛主席拿起一段辣椒,又递给了那孩子,笑着说:“别听你爸的,这辣椒可香了。”
王鹤滨又一次拦下了毛主席,不让吃那东西。王子冀心里直犯嘀咕,心想这吃的看起来挺诱人的,爸爸咋就不让碰呢?
但最终,王子冀还是没能吃到那辣椒,反而是毛主席自己享用了。
但对于这事儿,毛主席曾对王鹤滨说过:“你就让他尝尝看嘛。怕啥?让他受点教训也好。别把孩子教得太天真了,好像大人都是善茬儿似的,其实大人里头也有不地道的。”
说到教育小孩子,毛主席有套自己的法子。好多爸妈生怕孩子吃了苦头,这个不让碰,那个不让试,但他们没意识到,这样反而可能耽误了孩子。所以,毛主席不介意扮一回“严父”,他给王鹤滨的儿子尝了辣椒。
大家都清楚,毛主席特别爱吃辣椒。他不仅把辣椒看作食物,还用辣椒来比喻人和革命。对他来说,辣椒里头藏着不少深层的意义。在跟孩子们相处时,毛主席会借辣椒来启发他们,让他们学会反过来想问题,明白这世界有多复杂。
【毛主席对孩子们独特的教育方法】
毛主席对自己的孩子,那肯定是特别关心他们的教育。身为党和国家的头儿,他从来不让孩子们借着他的名头去搞特殊,孩子们也都听话,从来不在人前炫耀自己的身份,一举一动都特别小心注意。
当爹的,那肯定特别关心孩子的学习嘛。毛主席他老人家一辈子都爱看书,对读书这事儿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说啊,特别是年轻人,得更下功夫读书,学到真本事才行。
所以,在写给孩子们的信里,毛泽东不光自己动手给他们规划读书的事儿,还列了个书单,告诉他们哪些书值得一读。他特别提到了读书有多重要,还有知识面要广这一点。
毛主席特别看重孩子们读书,希望他们能从书里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但他从来不会硬逼孩子们。他明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啥书都看,因此他觉得读书也得有重点,人生不同的阶段应该挑不同的书来读。
毛主席不光让孩子们下苦功读书,还特别上心教他们怎么学习更高效。
1959年,李讷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发现自己懂的东西太少,于是就在下课空闲时间里,自己找来好多厚重的历史书看。那段时间,李讷觉得自己压力山大。
毛主席知道这事儿后,立马给闺女写了封信,信里头教导她:看书得从简单的开始,一点点攒知识,别着急,一步一步来。
毛主席不光看重孩子们的读书学习,还特别在意他们参与社会实践。
对男生们来说,毛主席管得挺严。1946年春天那会儿,毛岸英刚从苏联回到延安,脚还没站热乎呢,毛主席就催着他去“读书”了。
毛主席觉得,毛岸英虽然在苏联上的大学,但对中国的情况还不太熟悉,所以他得接接地气,上上“中国的大学”,意思就是要到实际劳动中去历练。于是,毛主席就提议让他去社会实践里打磨打磨。为了这事儿,还专门给他找了个导师,就是边区的劳动模范吴满友,让他带着毛岸英学习。
而且,毛主席还让李讷和她的大女婿孔令华,一个去井冈山的中央办公厅“五七干校”,一个去北京郊区的黄土岗公社,参加劳动,好让他们得到锻炼。
但毛主席对待其他领导人的孩子,比起自家的孩子,显得更加亲近,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业和生活状况。刘少奇的儿子刘源,每当聊起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时光,总会感慨地说:毛主席对他们总是特别慈祥,跟他们在一起时,大家都能感到自在不拘束。
刘涛是刘少奇的女儿,她上学那会儿,被安排学了理工科,进了清华,专业是自动空调控制。但这个专业,刘涛其实不太感冒,反倒是对文学特别着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刘涛就跟妈妈王光美说,想换个专业学,但被妈妈给回绝了。
心里堵得慌的时候,刘涛刚好碰见了毛主席。跟毛主席呆在一块儿,那些干部家的孩子们总会不自觉地卸下防备,跟主席聊起自己的心里话。所以,他们都觉得毛主席特别懂他们。
那天,刘涛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近况和打算全跟毛主席说了。毛主席一听就明白了刘涛的心思,毕竟李讷也是学历史的,他觉得做父母的应该支持孩子的选择。
了解了刘涛的状况,毛主席就给王光美写了封信,信里头说,让孩子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更好些。
刘少奇瞧见毛主席的信后,大吃一惊,真没料到主席会对他闺女读书的事这么上心。他赶紧把闺女叫过来,跟她说,以后有啥事别老去麻烦毛主席,人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别让这些琐碎小事再给主席添乱了。
另外,也细心引导她要勇敢面对困难,别一碰到事儿就躲开。
之后,关于刘涛想要换专业这事儿,王光美给毛主席回了封信,说明了他们为啥不同意刘涛转专业。他们拦住孩子,是想告诉孩子,碰到难题不能就躲,对自己的选择得严肃对待,想清楚再决定。
毛主席接到那封信后,心里头明白当爹妈的苦心。后来碰到王光美,他特地跟她说:“你们想的挺周全,没错。”
在小孩们心里,毛主席很懂他们的小心思,不会像长辈那样硬要他们怎样,而是真的尊重他们。说到刘少奇的孩子们,每次见到毛主席,他都是用一种特别疼爱和包容的心去对待他们。
有回,王光美抱着两岁大的刘潇潇去跳舞,一瞅见毛主席,小家伙就直勾勾地盯着,愣是一声不吭。旁边的人急了,催着快跟毛主席问好,可毛主席却笑眯眯地说:“别催她,她正忙着看世界呢。”
那会儿,不仅巧妙地化解了场面的别扭,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了毛主席的和蔼可亲与温情。
毛主席身为国家的一把手,不光忙着处理国家的大大小小事务,心里还惦记着孩子们的学业。就算再忙,他也会抽时间关心在中南海里的那些孩子。
从这里面,咱们不光能瞧见毛主席不一样的风采,还能感受到在孩子们这些小辈心里,毛主席那份和蔼可亲。产生的情感不光是尊敬,还有种意想不到的温馨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