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孚出差广告引争议,网友吐槽多,品牌回应观望
“好喜欢和领导一起出差”?说实话,看见这个南孚电池的广告,脑门一震,那酸爽的感觉跟熬夜到凌晨四点还被甲方催改文案差不多。广告语本意是想幽默,来一波“打工人梗”加点调侃,顺手蹭个职场热度,顺便自夸电池续航超长。但没想到网友槽点全开,评论区瞬间炸锅,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哪个热播剧里又出了什么离谱剧情。到底这广告玩脱了几分,还是大家神经过敏了?咱今天就跟大伙儿一起扒一扒,这事图啥、闹哪样、凭啥引来一堆骂声。
虽然广告主打“幽默氛围”,但话说回来,幽默和尴尬这玩意儿的界线,比夏天的空调温度还难调。你觉得像一阵清凉风,别人也许听着跟脚底板磨砂纸似的难受。领导和下属这个话题,现在社会讨论度高,焦虑感浓,一句对工作“热情无极限”,在本该是让人歇歇脚的旅途车厢里看到,难免让人银牙一咬就要骂娘:“这也配是人说出来的话?”说白了,对绝大多数上班族来说,“跟领导出差堪比南孚电池”这种调调,要么是硬撑,要么是“PUA”——干嘛总是把苦日子包装成乐趣,这不唐僧念经吗?

也不能怪网友反应大,毕竟这年头打工人情绪容易被点燃。大家白天被“回复邮件1分钟迟了就被批”的压力折腾得快成电蚊香了,晚上回家还要刷到自家领导变成“超长续航电池”的段子——这他喵的幽默感,是不是和普通人认知差点什么?幽默没踩好点,尴尬指数轻松突破云霄。结果广告本想自黑,说“咱电池一刻儿都不累”,结果风向变成“再累也要陪着工作”,这不直接上错菜了吗?
其实仔细琢磨,南孚这波广告倒是踩准了流量密码——搞个反差梗、做点话题营销,好处显而易见:传播量上去了,槽点冲进热搜,微博又多了几个“段子手”账号,短期效应杠杠的。但这种擦边式营销究竟合不合适?一个字,悬。两个字,浮躁。要知道,广告靠实力才能赢得心,单纯靠“哗众取宠”收割眼球,最后大概率都是自个儿被收割。
广告本该跟消费群体“同频共振”,讲点能撩动普通人神经的实在话,而不是把职场苦笑变成背后的生意经。“跟领导出差也不累”这梗,说出来就有点像吃榴莲没剥壳,试图用“自嘲”拉近距离,结果直接扎到了社会敏感的神经。尤其如今社会集体对内卷、职场就寝模式的怨气,都快炸裂了。你还愣头青地“加码”打工人的无奈,难怪网友一脸“你在暗示谁呢”的表情。说句大实话,刷存在感容易,刷到别人反感,还能刷成负面,这买卖怎么算都不划算啊。
咱再说说广告的发布场景,高铁座椅背后、旅途小桌板,交通工具、差旅环境、白领气息,一锅炖在一起。从传播角度讲,这广告场景塑造得还挺精准,但问题也来了:大家出差本来就够焦虑,领导一坐下,广告还在背后默默提醒你“嗨,打工人,别喘气,跟老板一起保持动力哈”。这不阴魂不散,还顺带恶心一把本就疲惫的上班族。咋没人想想,本该让人静静发会儿呆的旅程,竟成了老板开会续集?话说回来,这种广告词怎么被一路过审,大摇大摆贴到高铁上?市场部是太拼,审核岗睡着了?还是行业的把关标准放松了?有点像“鸡蛋灌饼里加菠萝”——创新归创新,总让人一口噎着。
有人说,这广告只是谄媚、调侃一下,也没什么。但就像你拿别人的梗玩多了,娱乐没拿捏好尺度,一下变成“低级趣味”了,这下网友不答应。南孚最早靠“持续动力”这四个字风靡,现在一改风格蹭职场文化热度,是不是有点丧失自己的品牌基调?市场营销得走心,不然容易给人“东施效颦”的错觉——自家产品再好,营销方式low下去了,也拉不回声誉。
近段时间,“擦边”广告其实屡见不鲜。不是给奶茶女孩家暴梗穿上外衣,就是让彩妆品牌玩暧昧段子。网络嗨一时,事后全员冷感,流量反噬不说,还可能遭官方点名警告。广告法讲得明明白白,啥打擦边球、打趣“黄段子”,都不许上。企业还是得知道,产品是核心,品牌是保障,表面功夫做太多,一摊开反而显得“爹味”十足。
企业现在表态说“正在评估广告语是否适合继续宣传”,不知道是真的要改,还是风头一过就息事宁人。其实站在沟通角度上,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更像是在观望,看热度过没过、网友气消没消。但群众眼睛雪亮,越是吱吱唔唔,越可能被定义成“不负责任”“没担当”。真有决心,道歉也行,公开说明也行,别总想着打太极。“用心做传播,专注产品本身”,才是正路。也别只把关注点放在“怎么澄清舆论”,更要在广告创意源头,学会让自己看得起自己的定位,既别自贬身价,也别自作聪明。
讲真,广告圈这两年的脑筋急转弯,玩花样速度堪比短视频洗脑神曲,但真要跟消费者打成一片,还得靠点真诚跟共情。模仿打工人卖萌、扮可怜,本意也许是想赢得好感,结果成了另一种冒犯。网友不是不爱梗,是咱都想在生活的夹缝里笑中带泪,谁都不想被揶揄、被拿捏。
其实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说明许多企业走向了“短线思维”。顾着一时的风头,反而忘了广告也是公共传播。讲白了,用户不是傻子,天天被套路广告洗脑,谁还会觉得“打工人+电池续航”这个烂梗有趣?最后反噬到品牌身上,不就得不偿失?与其冒险玩火,不如静下心来琢磨琢磨,怎么能真真正正解决用户需求:让消费者因为产品力点赞,而不是因为广告词争议被动围观。
网友的敏感,也不是毫无来由。现在职场压抑、焦虑早已是常态,“搞笑式讨好”容易变成“冒犯性嘲讽”。很多人一看到广告,马上就能对号入座,联想到自己身陷会议泥潭、开不完的下午茶会议、永远都在回复未读信息的生活。广告若是还能戳人笑点那还好,万一戳错,立马尴尬乃至反感。这些社会情绪,南孚不是第一个踩坑的,估计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希望能认个真,别总学着“耍嘴皮子”。
写到这里其实也想多问一句:广告是用来让品牌和用户沟通情感的,不是耍些“小聪明”搅热度混流量。真到广告都靠“玩梗+擦边+冒犯”这套来突破天花板,剩下的就只有“翻车现场”和“公关危机”了。要想擦出火花,不如踏实做点能唤起美好想象、实用需求的内容。好产品自带光芒,何苦老想着靠话题生生挤出点水花?
不信你看,这次广告一出圈,不仅引爆网友的槽点,还顺带敲响了为所有品牌敲响警钟。幽默应有温度,调侃得有边界。打工人的苦不该成营业的谈资,生活的无奈更不该被品牌包装成“正能量”鸡汤。
你怎么想?你出差的时候遇到领导,愿意跟他一路有说有笑、永远都不累吗?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实感受。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