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辞职了,日本首相为什么老是辞职
石破茂辞职了。
2024年9月当选自民党总裁并成为日本首相,2025年9月7日宣布辞去首相职务,石破茂执政未满一年。
不论下一位日本首相是谁,石破茂已成为又一位短命首相。
但这只是日本的政治常态。
事实上,二战以后,尤其是进入70年代后,日本就进入了短命首相常态化的阶段。1970年后,日本有过27任首相,除了中曾根康弘(4年11个月)、小泉纯一郎(5年5个月)、安倍晋三(第二次,7年8个月)等寥寥几人外,任期超过2年的首相都屈指可数。大多数首相任期都在 1-2年甚至更短,其中有5人未满1年,加上这次石破茂,就是6人。
不熟悉者认为这是日本政坛混乱,实则有另外原因。
根本上说,这是来自日本战后的体制。二战后由美国主导日本宪政安排,有意限制了行政首脑的权力,来避免出现类似军国主义的独裁。
如何理解?战前,日本的首相或者首相类似职位,几乎是仅次于天皇之下,拥有极大权力,政策和军事决策高度个人化。
这种制度给日本和世界带来了灾难。为了避免日本再出现这种情况,设计的新制度是首相不是全民直选,而是由国会多数党的领导人产生。这样的设计,目的是降低单一首相或军政精英的集权风险。
有人说不对啊,这样选举,首相如何代表民意呢?
实际上日本首相并不代表民意,或者说是间接代表民意。
在当初设计时,考虑到日本民众在战前经历的军国主义洗礼,美国有所担忧,不敢让日本首相通过全民直选产生。万一洗脑太深,民意表现出的,是支持军国主义复活呢,那不是完了?
因此,美国设计制度时要确保权力分散、制衡机制足够强,降低单一领导人通过民意重掌军权的可能性。它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如果议会支持动摇、党内派系对立、参议院失去多数、民调支持降低,首相就难以执政。
石破茂的辞职,正是体现了这种制度制衡的运作逻辑。
这种制衡有三个方面。
一是首相弱,官僚强。日本实行的是内阁集体负责制,政策需要全体阁僚认可。首相个人权威其实有限,更难以一呼百应。
这就意味着,日本政策的核心框架,并不是由首相主导,而是由官僚集体主导的。这些官僚很多都是常任的,比如中央各省厅的事务次官、局长等是职业官僚,不因政权更替而更换,拥有连续性和技术权威。
举几个例子,50-70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表面上是首相池田勇人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但真正的政策设计和执行,出自大藏省与通产省的官僚。通产省官僚决定产业政策方向,比如钢铁、汽车、电子优先发展,财政省掌控预算和金融,首相更多是负责对外宣传和各部门的协调。
再如1973年石油危机的例子。石油危机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放慢,1974年CPI飙升到233%,GDP增长为-1.2%,社会上甚至出现了卫生纸恐慌。但面对这种困境,时任首相田中角荣却几乎无从下手。因为真正有效控制石油进口、推行能源政策的,是通产省的能源官僚。也就是说,技术性对策的实权掌握在通产省、大藏省和外务省等部门。
那田中角荣能做的是什么呢?无外乎方向设定、政治动员和外交斡旋。但具体事务,都需要官僚去主导和企业配合,在这种危机时刻,官僚体系成为了实际执行主体,而并不是首相。
这是一种制度设计上的刻意削弱。当然,它并不是完美无缺,也有小泉、安倍等首相挑战过官僚体系,削弱了部分官僚的独立性,算是对这种体制的一部分修正。但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首相弱、官僚强的局面。
其次是间接性代表民意。
日本首相并不直接代表民意,但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这个链条是,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每个议员的当选都依赖选民支持。然后首相由议会多数党或联盟的领导人选出,反映的是议会的政治倾向。因此,首相的出现是民意-议会-党派 -首相的间接结果。
民意对日本首相的影响仍然是相当强的,主要体现在来自于媒体和舆论的压力。
日本媒体特别关注首相的动态,尤其是民调的升降、丑闻、失言等等内容,简直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和我们的狗仔队差不多。首相稍微说错一句话,就会成为全国性新闻,媒体会追踪报道,穷追猛打。而民调更是凶猛,每次首相支持率变化,哪怕只是上升或下降 1–2 个百分点,都会被详细报道、分析,乐此不疲。
长期以来,这种舆论轰炸培养出了日本民众对首相期望值高,而容忍度低。这些与欧美国家是不同的,比如法国总统任期是固定的,美国总统即使支持率低,也不会轻易下台。但日本不一样,一旦民调支持率跌破30%,那就意味这位首相日子不长了,党内会迅速酝酿换人。
7月20日,石破茂的支持率降至20.8%,到他执政以来最低值。支持率降低导致党内支持者动摇,这个时候,石破茂下台几乎已不可避免。
民意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首相去留的决定性因素,这里还要说到的就是自民党的派系特色。
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其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由多个派系组成。甚至可以说,自民党最有特色的就是派系政治。
其长期存在的大派系,就有宏池会、清和会和经世会,中型派系包括志公会、谷垣派,之前还有安倍派,安倍遇刺后已衰落。以及若干个小派系。
这些派系各有特色,大派系出过最多首相。但中小派系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也有人脉、资金和票仓,往往能扮演造王者的角色。也就是说,首相并不是大派系内部开个会就选出来了,这个人选的出炉需要通过协调多个派系力量。
自日本“55年体制”以来,派系长期是自民党人事、资金、政权运作的核心。派系之间依靠人脉、资金、支持组织进行权力平衡。这种情况下,首相往往是派系妥协的产物,而并不是像美国总统那样通过全民直选获得个人授权。
而日本是议会内阁制国家,首相的权力远不如总统制国家那么集中。他必须依靠党内派系支持、官僚系统执行,以及得到议会的多数支持。一旦失去其中一个支撑点,比如失去参议院多数,首相就很难继续执政,辞职几乎是唯一出路。
再看石破茂呢?支持率所反映出的,是在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未能获得多数席位,导致其在议会中的影响力下降。即便后来石破茂的支持率又有所回升,也难以挽回这种颓势。所以说,民意是很重要的因素。但并不是决定首相去留的决定性因素。
虽然民众对他的信心回升了一些,议员们不敢冒这个险,民意下降导致他在党内失去信任,支持减弱。在即将举行的党内领导选举中,石破茂预计将面临党内多数议员的挑战,可能被迫下台。
而日本向来有责任政治的习惯。在日本政治文化中,首相要对选举结果、政策失误甚至天灾人祸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政治导致即使首相并不是主要责任人,也容易成为替罪羊,需要辞职谢罪来给公众一个交代。再看这次石破茂辞职,原因就是物价上涨带来的经济民生问题,老生常谈的黑金政治,以及外交政策引发担忧。要有人承担责任,舍石破茂其谁?
因此,石破茂选择辞职,他的解释正是“避免党内分裂”,是合乎情理的选择。
石破茂的辞职,再次印证了日本政治的常态。制度、派系、官僚与民意的多重制衡,让首相既要承担责任,也难以独揽权力。无论谁上台,这套规则都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