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年开战首日:123师装备丢满山,韦国清预言成真
快快快,快点跑”班长们的指令声声急促,不绝于耳,在这“突突突”的枪声中,显得愈发紧凑与纷扰。尽管夜幕低垂,照明弹的亮光却将天际映照得如同白昼,一片通红。
二十余万老兵心中永铭,那日正是1979年2月17日。数小时前,绚烂的红色信号弹划破夜幕,战火随之燃起!
在朦胧的夜幕中,四十一军123师367团二营的勇士们驾驭坦克,迅猛地向董寨与扣屯两地发起穿插。显而易见,这些新兵对于步坦协同突进的战术尚缺乏熟练的掌握。
两个多月前,隶属于四十一军的121师、122师、123师、独立团,以及炮兵、工程兵和通信兵,共约23000名官兵,陆续抵达中越边境的靖西县。
如今,四十一军早已不复当年解放战争时期那威震四海的“东野猛虎”之威。全军三个师中,兵力不足几乎达一半,武器装备亦极度匮乏。特别是122师和123师,均为乙种师,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长期以农事为业,军事训练因而多有荒疏。
军区领导自然深知四十一军的困境,已承诺为其增援兵员。然而,随着战事一触即发,尽管新兵们陆续到来,但可供调动的时日却愈发紧迫。
战场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氛围,然而,新兵们日复一日,主要还是在练习最为基础的站姿、列队和步伐,至于投掷手榴弹、射击、格斗等实战技能,训练的频率则相对较低。
在刚刚扩充的122师和123师中,一个连队的新兵占据了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新兵入伍时间尚短。班长们或许直到战争爆发,都未能完全掌握自己手下战士的籍贯和姓名。战前的准备如此仓促,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正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第一线,打响反击战第一枪的,竟然是这些训练不足六十天的新兵们!
2月16日的傍晚18点钟,四十一军下辖的三个师共43000余兵力,携带着204门火炮和146辆坦克,悉数抵达了既定地域。全体官兵屏息静气,紧握手中钢枪,寂静地期盼着信号弹的绽放。
随着钟表的缓缓转动,当时针、分针、秒针齐齐指向正上方,一声“打!”犹如惊雷炸响,瞬间破开了天地间压抑的氛围。战场之上,枪炮齐鸣,子弹如雨点般迸射,火光在战士们身旁划过,机枪无情地喷吐着火舌,无情地收割着生命。后方,火炮群如同怒吼的雷神,不断地发出轰鸣,将炮弹如潮水般倾泻向越军阵地。
数小时已逝,朔江战线的激战依旧如火如荼,而在开战前,四十一军指挥部内“三天内解决,立刻清空”面对那凶猛的越军,原先的豪言壮语已然化为泡影,变成了一场虚无缥缈的空谈。
我国越军346师的战场表现,远超众人预期,其战斗力之强劲,甚至让敌方忍不住狂妄地叫嚣。90天歼灭两万中国军队口号声响彻云霄。然而,我第四十一军由于新兵扩编过多,战前准备亦显不足,因此在开战前夕及战时,接连遭遇了一系列意外事故。
翌日,各部向边境进发的途中,便遭遇了严重的“交通拥堵”。狭窄的路面被各式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包括汽车、坦克、骡车和火炮,每辆车都急于向前冲刺,互不相让,道路几乎陷入瘫痪,甚至有战士因争夺道路而挥拳相向。
中越边境的地形本就崎岖多变,道路蜿蜒曲折,泥泞不堪。然而,此次却遭遇了严重的“堵车”现象,导致众多车辆在途中翻覆。这一情况带来了一种近乎荒诞的结果——战事尚未正式开启,后方医院已接收到了受伤的伤员。
战斗伊始,局势依旧严峻。364团3营的一名新兵在清除地雷障碍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够熟练,不慎触发了地雷,导致自己受伤。爆炸声震耳欲聋,周围的战友们惊慌失措,四处奔逃,不幸的是,有人误踏地雷,导致全团共有19名战士不幸伤亡。
在2营6连发起猛攻之际,一名侦察兵急促地报告,称半山腰聚集了敌军大队人马。连长未经深思熟虑,便下令全员开火。一番激烈的枪响过后,方才意识到,倒地身亡的尽是伪装成敌军的稻草人。
此类案例,俯拾皆是。战事未起之际,四十一军指挥所内,军长张序登曾与参谋们闲谈,笑语间提及战后如何俘虏敌军。然而,时至今日,他的双眉紧蹙,宛如两条巨大的黑蛇正噬咬着他的灵魂。他咬紧牙关,带着一丝不甘,下达了一道命令:“久未经历战事,部队缺乏夜间作战的实战经验,因此,战斗主要在白天进行,夜间则不展开行动。”
越南军队手持苏联制造的AK-47步枪,凭借阵地、山道和碉堡的掩护,坚定地抵御着解放军部队的猛烈进攻。四十一军的战士们在念井、茶灵、龙邦、朔江等关键阵地浴血奋战,他们的鲜血洒满了大地,甚至染红了河水的颜色。
即便如此,四十一军122师的各部队依然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尽管战士们在军事技能上尚显生疏,首日战斗便遭受了惨重的伤亡,但在这片浸染着鲜血与火焰的战场之上,他们的成长速度却异常迅猛,仿佛被催熟的果实一般。他们的进攻一次比一次更加猛烈,越军346师的朔江防线也由此变得岌岌可危。
在战场的另一端,经过强化后的123师367团二营的八个连队依旧奋勇向前,朝着扣屯方向迅猛穿插。扣屯,作为敌人346师防线后方的关键据点,一旦被我军攻克,便如同收紧了口袋的拉绳,敌人便只能被困于扣屯以北、朔江以南之地,难以逃脱!
穿插行动中的扣屯之谈岂非易事?在征途中,367团二营的士兵们不得不抛弃了众多武器、弹药,乃至口粮。山野间遍布着解放军遗弃的装备。这并非是因为解放军在越军面前溃不成军,匆忙撤退,以至于连武器装备都顾不上带走,而是因为行囊过于沉重,难以承受。
在国防前沿,士兵们的平均携带物资重达四五十公斤。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些战士的装备如同古代甲士。然而,时代早已不同。一位普通步兵可能装备有56式自动步枪、五至七天的口粮及压缩饼干、一把多功能砍刀、一把小铁锹、一个防毒面具、雨衣、水壶等,这些加起来的总重量便超过四十公斤。而对于操作重机枪或火炮的士兵来说,他们的负担更是高达六十公斤左右。
如此沉重的负荷,战士们每人背负近五十斤,竟还要跨越漫长路程,途中还要在战斗中穿插前进!难道各位指挥官不曾亲自背负过战士们的装备,感受过这份辛劳吗?
战事前夕,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将军莅临四十一军指挥所。观摩了121师361团四连的军事演习后,韦国清将军作出了如下预言。他那锐利的目光似乎已透过演习,预见到了不久的将来,解放军将遍布山野,丢弃装备的壮观景象。
韦国清将军对张序登军长说:“仅剩数日便将迎来关键时刻,务必要将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这至关重要。”不言而喻,四十一军的战备状态尚显不足。
遵循韦国清的指示,副军长张林亲赴基层连队,对战士们的装备进行了逐一称重。经过细致的测量,最终得出了一组详实的数据。全体步兵需携带约20公斤的装备负担;而轻重机枪手则需承担约25公斤的负荷;至于炮兵,他们的负担更是达到了约30公斤。
张林心中隐隐担忧,如此沉重的负担,若真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战场,难免会引发诸多问题。然而,在经过一番会议的深入讨论后,大多数军队领导仍旧坚信——“多胜于少,宁滥勿缺。”
这主要缘于部队已多年未曾经历战火,加之如今机械化作战的普及,与昔日“小米加步枪”的年代相去甚远。指挥员们对于真正战场上的情况亦缺乏清晰的认识,减轻了负重又担心不足。无奈之下,昔日贫困的阴影仍挥之不去。最终,战士们的负担并未减轻,他们身负重荷,步履蹒跚地走向战场。
“疾速,快步前行!”那急促的呼喊声催促着战士们的步伐愈发迅捷。对123师367团的战士们而言,这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仿佛通向阴曹地府的黄泉之道。
路途中,时常潜藏着越军的民兵队伍,他们借鉴自我国“师傅”的游击战法,不时对我军士兵发动突然袭击,进行顽强的抵抗。士兵们不仅要应对突如其来的战斗,还要在坎坷的山路上跋涉,身上肩负着数十公斤的重负。许多士兵仅仅在前线度过了第一天,脚下的鞋子就已磨破,这段旅途的艰辛,堪比地狱般的磨练。
遵照军指挥部作战任务:第123师第367团必须在12小时内成功插入班庄与董寨一线阵地。然而,这其间相隔的距离竟达近百公里之遥!蜿蜒曲折的盘山小径艰难险阻,不言而喻。有时,战士们还需面对深不见底的峡谷和险峻的山涧,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翻越,每小时行进的速度大约仅为两三公里。
为免于在行军途中过早耗尽体力,战士们只得无奈地弃掷了背负的重重装备。干粮、水壶、子弹带、手榴弹、重型机枪……各式装备散落在这蜿蜒的山径上。战后统计显示,367团的战士们在历时28天的反击战中,共计遗失枪械314枝,各类装备达35054件,人均损失装备高达六件。韦国清将军的预言果真应验了!
尽管战士们争分夺秒,最终仍未能如期完成既定的作战任务。他们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几十个小时,幸而并未造成严重后果。这是因为正面战场的战斗异常激烈,胜负难以分晓,越军并无撤退的迹象。
在朔江防线的核心地段,越军346师部署了一个团的兵力。面对如此敌手,122师本应依照既定计划在一天之内将其击溃,进而占领朔江地区。然而,实际战况却截然不同,部队与敌激战了整整六天六夜,才最终攻克了越军坚守的朔江阵地。这一切的胜利,离不开军长张序登的英勇指挥与奋战。
2月18日,战事进入第二天,张序登面对部队进展缓慢,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亲自驾驶坦克冲入炮火连天的前线进行指挥。战士们目睹军长的英勇无畏,无不士气高涨,视死如归,勇猛地向越军阵地倾泻炮火。
2月22日,于已被攻克的朔江县城之内,四十一军军长张序登凝视着眼前惨不忍睹的景象,良久无言。越军所设的“朔江天险”虽已溃败,然而四十一军亦承受了超过一千六百人伤亡的沉重损失!张序登心中满载着难以言说的哀伤。他时常沉思:若战前筹备更为充足,若乙种师能提前扩建为甲种师,若战士们负担能减轻至极,或许历史的车轮将驶向截然不同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