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设计权收回战,能打破军工吸血魔咒吗?
美国海军最近做了一项震动业界的重大决定。他们的海上系统司令部(NAVSEA)宣布,要重新把下一代主力舰艇的设计大权抓回到自己手里。这包括万众瞩目的DDG(X)新型驱逐舰和SSN(X)攻击核潜艇,目标是到2030年代,用它们取代现役的阿利·伯克级和弗吉尼亚级。
这听起来像是一次主动求变,回归冷战时期海军自己主导设计的模式。但说白了,这更像是被逼无奈。因为长期以来,美国海军已经被军工复合体(MIC)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折磨得够呛,他们的军工体系,病得不轻。
要说海军为什么下定决心,还得从“星座级”护卫舰说起。这个FFG-62项目,原本被寄予厚望,说是“低风险、快交付”。你想啊,它可是直接拿成熟的意大利FREMM护卫舰做基础,本来只用做点小改造就行。
海军最初的设想,通用性应该能达到85%,多省心。可万万没想到,海军和那些军工企业一插手,改来改去,结果星座级和原型舰的通用性,直接从85%掉到了可怜的15%。这艘2022年开工的FFG-62,原定2026年就能交付。
现在呢,交付时间直接拖到了2029年甚至2030财年。目前完工度只有10%,钱却像流水一样哗哗地花。这个号称“低风险”的项目,不仅没省钱,反而成了个新的“拖延巨坑”,简直讽刺。
不光是护卫舰,那些本来该是美国海军门面的“明星战舰”,也一个接一个地栽了跟头。濒海战斗舰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都因为技术风险和花钱没底,最后不得不大幅缩减了规模。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预算,从最初的14亿美元一路飙升到43亿美元,涨了三倍多。濒海战斗舰单艘造价也比原计划翻了三倍。还有那艘被吹上天的“福特”号航空母舰,到现在还深陷电磁弹射系统和舰载机维护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美国海军总工程师皮特·斯莫尔少将都直言不讳:“阿利·伯克级是最后一款在政府全面掌控下完成的设计,那之后所有的项目,几乎都失败了。”这话听着,真是充满了无奈。海军自己也承认,设计主导权一旦放出去,效率就低,风险就大,花钱还更多。这些问题,可不是某个项目单独出了毛病,这是一种深层次的“系统性病态”。
那么,这病态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冷战一结束,美国军工产业就开始大洗牌,整合加速。结果呢,造船厂越来越少,竞争也没了。少数几家军工巨头,几乎垄断了市场,他们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
“涨价、拖工、变无底洞”,成了美国军工的常态。就拿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来说,原本预算8.6亿美元,最后花了17到22亿美元。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例子更夸张,从14亿涨到43亿。
这些军工企业,甚至能把日常用品卖出天价:一个咖啡杯1280美元,一个马桶盖1万美元,一个皂液器15万美元!这简直是明着抢钱。在这种背景下,海军就算想搞个“低成本”项目,结果也往往比高端项目更贵。
这里面还有个“旋转门效应”在作祟。很多海军高官退役后,直接就去了军工企业当“顾问”。这些人利用以前的关系,继续影响着海军的政策和采购决策。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链条,让海军想防都防不住。今天的NAVSEA负责人,明天可能就去了洛克希德或者通用动力任职,这其中的纠葛,可想而知。
面对一团糟的局面,海军也不是坐以待毙。斯莫尔少将强调,必须把舰船设计的主导权拿回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成熟度,减少风险,还能控制成本。他们对未来的DDG(X)驱逐舰,打算采用全新船体,但作战和传感系统还会沿用成熟的伯克级。
同时,他们会提前为未来的定向能武器、超强雷达和强大的电磁装备留出足够的空间。这种“保守加进步”的折中方案,显得很务实。SSN(X)核潜艇则被定位为新一代“潜艇猎手”,部分借鉴了当年“海狼级”的思路,就是为了对抗未来大国的潜艇威胁。
海军还打算加大对造船教育的投资,资助大学重开船舶设计课程,努力重建自己的造船人才体系。这些举措,都表明了海军想要自救的决心。
然而,美国海军收回设计主导权,真的就能摆脱军工复合体的控制吗?这还真是个大问号。海军自己的设计团队规模有限,而且他们上一次完整地设计一艘主力舰,那都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现在的新人,缺乏实际经验,纸面上的设计和实际建造出来,会不会又出现巨大偏差?
更要命的是,军工复合体可不会轻易退场。就算设计权在政府手里,可建造舰船还得依靠那些私人船厂。军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拖延工期、追加预算,甚至增加各种“不可预见费用”来继续捞钱。海军高层和军工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这条巨大的利益链难以被彻底切断。
看看过去二十年美国造船业的记录,简直就是一部“拖延、超支、缩水”的糟糕历史。反观中国,055型驱逐舰、003型航母、新一代核潜艇等项目,那叫一个稳步推进,交付效率比美国高得多。连美国军迷都开始自嘲,说评价自家军工,都得用“中国标准”了。
所以说,美国海军这次重新自己搞设计,与其说是自信满满的战略选择,不如说是被逼到墙角的无奈之举。如果DDG(X)和SSN(X)真能按时、按质、按量服役,那美国海军确实能重获优势,新驱逐舰将成为未来水面舰队的骨干,新核潜艇也能大大提升对中俄潜艇的威慑力。
但他们到底能不能真正改写“军工复合体坑惨军方”的历史呢?这可真是个巨大的问号。美国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整个“制度”出了问题。只要那些“旋转门”、那些贪腐链、那些利益网还在,那下一代主力舰,很可能就只是停留在PPT上的漂亮幻影。DDG(X)和SSN(X)或许能避免“星座级”和“朱姆沃尔特级”的惨剧,但它们最终能不能真的交付,这还得看海军有没有那个本事,能压住那些贪婪又无能的军工巨头。这场与“制度性失能”的较量,远没到分出胜负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