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已成定局?乌克兰人厌倦战争,美俄设局泽连斯基无力回天!
曾经坚不可摧的“战斗到底”信念,两年间竟被海啸般逆转!盖洛普民调揭示,69%的乌克兰人渴望和谈,疲惫民心撕下“英雄”面具。从被赞颂的“救星”到被唾弃的“恩主”,这场消耗战背后的真相浮现,将如何重塑世界牌局?
在2022年战火初燃之际,那份调查曾记录下73%的乌克兰民众坚决主张继续战斗,而仅有22%的人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冲突。
彼时,面对外部压力与内部激情,民意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抗争姿态。
然而,今年8月7日公布的数据,却描绘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此刻,多达69%的乌克兰人渴望尽早实现和谈。
仅仅剩下24%的受访者,仍然认为必须坚持战斗到底。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啻为一场无声的海啸,正悄然撕裂着“战斗到底”的宏大叙事。
这股发自国家最深处的疲惫与渴望,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将如何重塑这场延宕已久的冲突走向?
当战火吞噬家园,生灵涂炭,最直观的代价莫过于人口的锐减与流离失所。战前拥有四千多万人口的乌克兰,如今其政府实际控制区域的人口已骤降至两千多万。
数以百万计的民众被迫逃离故土,成为流散各地的难民,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身处俄方实际控制区域的居民。
人口基数的断崖式下跌,直接预示着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潜力的严重损耗,尤其体现在劳动力与创新活力上。
为了“止血”和留住仅存的年轻一代,乌克兰政府近期甚至宣布了一项令人瞩目的新政策:将公民出境的年龄下限从原本的18周岁,提高到22周岁。
这项政策无疑透露出一种深层的无奈与绝望,即便是年轻人的自由出入,也需被限制,以防止国家骨干力量的进一步流失。
国土满目疮痍,基础设施千疮百孔,被形容为“被打烂了”。战争的持续,不仅耗尽了生命,也掏空了国家的经济根基。
宝贵的矿产资源和国有资产,在援助和重建的名义下,似乎正被某些外部力量悄然“收走”,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在战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民意从高歌猛进到疲惫厌战,并非无迹可寻。它深刻反映出乌克兰人民对外部援助和国际格局的清醒认知。
两年前,乌克兰对美国在冲突中扮演的领导角色,曾抱有高达66%的认可度,将其视为救星。
然而,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数字已暴跌至区区16%,甚至有超过73%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认可美方的领导作用。
这种从感激到厌倦的巨大落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转变和对现实的残酷洞察。有声音直指,这场冲突的实质,并非简单的是非黑白之战。
它被看作是某届政府为了“收割”全球资源,包括欧洲乃至其盟友财富而精心布局的一场“金融战”。
在这一视角下,乌克兰似乎成了这场宏大棋局中被迫消耗的棋子。而美方被指在军事援助上“抠抠搜搜”,刻意控制战争节奏,更使得这种被利用的感受加剧。
回顾历史,美方在处理国际危机时,似乎总秉持着双重标准。当年面对古巴导弹危机,当苏联在咫尺之遥部署导弹,华盛顿的反应被形容为“鸡飞狗跳、世界末日的惊恐样”。
这种“自己可以威胁别人,却不容忍被威胁”的“缺德很怂”本性,在乌克兰人民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疑虑。
中国外交部官员华春莹女士也曾振聋发聩地质问:“西方是否考虑到把一个大国逼入墙角的后果?”这句警示,如今看来,似乎也道破了某种深层博弈的残酷真相。
乌克兰人民从感激到厌倦的转变,正是对自身被当作“耗材”和“棋子”的痛苦清醒。
当乌克兰内部的民意发生根本性转变,其所倚仗的“政治正确”和“道义”牌,在国际牌局中的效力也随之削弱。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期望借“道义”之名,牢牢拴住欧洲政客,进而牵制美国。然而,在某些更注重现实利益,甚至“对道义根本不在乎”的美国政治人物面前,这种期望显得何其渺小。
例如特朗普就曾明确表态,将这场战争称为“拜登的战争”,并对继续积极提供军事援助表现出不情愿。
他甚至提出“换地”的设想,这可能意味着用俄罗斯在北部占领的区域,交换乌克兰东部四州尚未被占领的部分。
对于泽连斯基不同意处置乌克兰土地的立场,特朗普也表现出极度的不满,这反映出他更为务实甚至冷酷的交易心态。
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立场则始终坚定:乌东四州和克里米亚是俄罗斯不容谈判的底线,这些土地问题不容置疑。
而欧洲各国,尽管召开了无数次会议,发表了上千亿援助的联合声明,但在地缘政治的舞台上,他们的声音却被认为“没什么意义”,缺乏独立支撑乌克兰的实力与意愿。
当年克里米亚战争时,英法两国为了帮助奥斯曼帝国,不惜亲身下场,付出了超过20万人死伤的惨重代价,最终击败了沙皇俄国。
然而,时至今日,欧洲早已没有了那份直接出兵援助乌克兰的“士气”。民意的转向,为那些寻求务实解决方案的政治家提供了绝佳的窗口。
当受苦最深的乌克兰人民已用民调明确表达了停战的强烈愿望,当曾经的“救世主”在民众心中形象一落千丈,当最重要的外部支持者——美国的政策走向也因内部政治变动而充满不确定性,任何“战斗到底”的豪言壮语都显得空洞无力。
唯一的现实结局,似乎正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逐渐清晰。
正如许多分析所预测的,乌克兰最终或将以一种“体面的方式”做出让步,不再奢求收复所有被占领的土地。
未来的“和平线”,很可能就是当前的实际控制线。国际社会或许会对此不予承认,但这将成为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
与此同时,对俄罗斯的国际制裁,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轻。经历了一切的消耗和苦难之后,这或许是各方都能勉强接受的“没有胜利者”的终局。
难道,还有比这更现实,更少痛苦的结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