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新任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安世半导体是唯一可继续与东方大国企业合作的荷兰公司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半导体这场全球大戏里,欧洲人的表现看起来那么拧巴,甚至有点“精神分裂”?
他们一边举着“安全”的大旗,对自己家的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层层加码,恨不得把出口中国的门窗都焊死;可一转头,又对另一家公司大开绿灯,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这事儿得从那台让全世界芯片厂都眼馋的光刻机说起。
阿斯麦,这家荷兰公司,可以说是半导体界的“军火商”,没有它,什么3纳米、5纳米芯片都得歇菜。可就是这么个宝贝疙瘩,现在却被套上了紧箍咒。
在美国的持续施压下,荷兰政府的政策是越收越紧。
先是最顶尖的EUV光刻机,早就被列入了禁运名单,这大家心里都有数。
但后来,连次一级的DUV光刻机,比如那个叫“TWINSCAN NXT:2000i”的型号,也被盯上了。
2023年9月,一纸新规下来,出口这类设备就得先申请许可证。明眼人都知道,这许可证是给谁准备的。
这还没完,美国人觉得还不够,又在10月份加了一道锁,连一些旧款的DUV设备都受到了影响。荷兰人能怎么办?
只能跟着办。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阿斯麦通往东方大国的路,几乎被堵得严严实实。
最有意思的是阿斯麦自己老板的态度。
他们的CEO彼得·温宁克,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唱反调”。
他大概的意思是,你们这么搞,以为就能摁住别人吗?
太天真了。
技术这东西,你越是封锁,人家越是会玩命自己搞。
你现在不卖设备,过个十年八年,人家不但自己能造了,说不定还会冒出来一个新对手,跟你抢饭碗。
这话说得,简直就是“人间清醒”。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尴尬。
就在禁令生效前的“最后疯狂”里,2023年,中国市场一度成了阿斯麦最大的金主,有个季度的销售额占比甚至冲到了惊人的46%。
这就像一场盛大的告别派对,曲终人散之后,留给荷兰人自己的,恐怕是实实在在的经济阵痛。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欧洲要在这条道上一路走到黑的时候,一个戏剧性的转折出现了。
荷兰新上任的经济大臣卡雷曼斯,对着媒体轻描淡写地扔出一个“重磅炸弹”:安世半导体(Nexperia),是目前荷兰唯一被允许,可以继续和东方大国企业合作的荷兰公司。
就这一家,唯一的。
这消息一出,所有人都愣住了。
这安世半导体是何方神圣,能有这么大的“特权”?
一查背景,更有意思了。
这家公司总部在荷兰,根正苗红的荷兰半导体元老,但它的老板,早在2019年就被中国的闻泰科技全资收购了。
换句话说,荷兰大臣所谓的“允许”这家“荷兰公司”和中国合作,听起来就像个冷笑话。
这本来就是一家中资控股的公司,你不允许,难道是想让儿子跟亲爹断绝关系?
更具戏剧性的是,同样是这家安世半导体,在欧洲的另一端,却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就在不久前,安世收购了英国最大的晶圆厂“新港晶圆厂”,本来是笔正常的商业交易。
可英国政府愣是审查了一年多,最后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命令安世必须把这家工厂卖掉。
你看,同样一家公司,在英国人眼里是“安全威胁”,必须除之而后快;到了荷兰人这里,就成了可以网开一面的“唯一例外”。
这冰火两重天的待遇,把欧洲内部的矛盾和算计,展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荷兰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答案其实很简单,两个字:活命。
他们不是突然良心发现,也不是要跟美国唱反调,他们只是比谁都清楚,有些东西,真的断不起。
安世半导体干的活,跟阿斯麦不一样。
它不造那种最顶尖的手机芯片,它玩的是功率半导体。
这东西听起来没那么高大上,但却是现代工业的“关节”。
你的汽车、工厂里的机器人、通信基站,离了它,立马就得趴窝。
尤其是汽车,这可是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命根子。
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响当当的牌子,哪一个不是靠着庞大的产业链撑起来的?
还记得2021年那场全球“缺芯潮”吗?
欧洲的汽车厂因为缺那么几颗小小的芯片,生产线停了又停,几百万辆车就那么眼睁睁地造不出来。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数据,那场噩梦造成的损失是天文数字。
在那场危机里,是谁在咬着牙维持供应链?
是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供应商。
荷兰人看得明明白白,安世半导体在汽车电子这个领域,占据了多大的份额。
现在要是把安世也给切了,那就等于亲手掐住自家汽车工业的脖子,给德国这个欧洲的工业心脏来一记重拳。
这种自杀式的行为,借荷兰人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干。所以,你看懂了吗?
这根本不是什么地缘政治的摇摆,这是一场无比精明的现实主义算计。
荷兰人打出了一套绝妙的组合牌:用阿斯麦的“牺牲”,向华盛顿交了投名状,表明了我的政治立场;再用安世半导体的“放行”,向柏林和布鲁塞尔的工业巨头们派了定心丸,告诉他们“别慌,大家的饭碗我还得保住”。
那个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说他是“大臣”,不如说他是个高明的“会计”,在小心翼翼地做着止损。
他计算的不是哪个阵营的输赢,而是自己国家的就业率、税收,以及德国车厂老板会不会把他的电话打爆。
这场围绕着芯片的博弈,最终的落点竟然是一家中资控股的荷兰公司,这本身就充满了黑色幽默。
它戳破了一个幻想:在全球化织了几十年的这张大网里,没有谁能轻易地“一刀两断”。
政治的喧嚣终将散去,但工厂的机器必须转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