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事升级!美国用导弹施压俄罗斯,中国出口航线或受影响
10月13日,美国奥什科什防务公司刚曝光了一款可以搭载“战斧”导弹的崭新发射器,紧接着特朗普就放话说“考虑向乌克兰提供这种导弹”,显而易见,打算用远程武器来给俄罗斯施加压力。
不过,这款射程在1600到2500公里之间的导弹平时都是靠舰船或轰炸机发射的,乌克兰哪儿能有合适的条件发射呢?更让人好奇的是,这场在东欧上演的武器较量,怎么会扯到中国的外贸航线安不安全去了?
要理清这背后的关系,就得搞明白美国到底拿出了多重要的“武器筹码”。
“战斧”作为亚音速的远程巡航导弹,打击地面目标的精准性在实战中早已得到验证。它的射程可以轻松覆盖莫斯科、圣彼得堡这些俄罗斯的重点城市,更不用说那些距离在乌克兰武器射程之外的俄军空军基地了。
这一直是乌克兰长时间以来难以破解的痛点,不过之前最大的难题在于发射的平台。直到奥什科什推出了“极限多任务自主车辆”(X-MAV),在美国陆军协会展览会上一亮相,这个问题才算找到了一线希望。
这款在10月13日至15日于华盛顿特区展出的发射器,不光可以自主操作、长途运输重型武器,还现场装载了4枚“战斧”导弹,简直明摆着告诉大家,乌克兰已经有了可用的解决方案。
特朗普在10月12日早就提前透露,打算提供导弹,但得先和普京谈谈,那句“他们想让‘战斧’朝自己方向飞吗”的反问,明显是在施压,藏都藏不住了。
泽连斯基早在10月9号就开门见山地说,交付导弹能够逼得俄罗斯重新坐回谈判桌,最近还放话“让克里姆林宫知道防空洞在哪”,明显把这款武器当成了谈判的硬通货。
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乌克兰现在用无人机攻击莫斯科,虽然没造成大规模损失,但也能引发机场关闭之类的麻烦,然而“战斧”的精准度和威力可是无人机没法比的。
要是真让乌克兰用X-MAV发射导弹攻击俄方深处目标,俄罗斯一定会出台更强的反制手段。这样一来,原本局部的小冲突,很可能会扩散到更大范围去,局势变得更加复杂起来。
而冲突越闹越大,第一个“吃亏”的,估计就是那条连接亚欧物流的重要通道——黑海航线。
对中国而言,这条航线的意义可不小,俄罗斯目前是中国原油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有47%的原油和44%的煤炭进口都来自俄罗斯,很多还得经过黑海或附近的港口转运。
到了2025年上半年的中俄交易额虽然有些起伏,但能源贸易依然占据着主导位置,特别是7月,俄罗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就达到了3200万吨,这一数字真是挺惊人的。
乌克兰也是中国关键的农产品来源国,到了2025年3月,两国刚刚签了豌豆和野生水产品输华的协议,首批货一到港市场反响还挺不错的。这其实也算是中国为了分散进口风险做的一个重要布局。
要是黑海航线因为冲突出问题,连带的影响立刻就会出来。
到2025年头一季度,情况就开始显露苗头,中俄之间的贸易额同比减少了6.6%,尤其是液化天然气的进口减少了22.4%。虽然国际油价的变动也起了一定影响,但明显是冲突带来的航运不稳定,进一步带动了这种走向。
更让人注意的是粮食方面,俄罗斯本来就有向中国提高粮价的迹象,石油价格也涨了5%,如果航线再出了问题,不光会推高运输费用,还可能影响到供应的稳定性。要知道,在中国反制美国农产品之后,俄国的小麦和大麦进口需求一直在增加。
对于这样的风险,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挺明确,态度非常坚决。
外交部早就把话说得挺明白了,向乌克兰战场供武器的,是美方不是咱们中国,美方该收手了,不要再“挑事添乱”了,多为和平出点力,起点正面的作用。
这样的态度,既呼应了中国一贯“劝和促谈”的立场,又是基于实际利益的理性抉择:局势如果升级,恐怕会打乱全球供应链。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最看重的还是稳定的国际航运环境,不能让战事搅乱了正常的贸易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