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解放战争:四大野战军成立后各有困难,唯有东野解决得比较到位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解放战争:四大野战军成立后各有困难,唯有东野解决得比较到位

西北战场的翻盘,其实发生在1949年4月那道命令下来的时候。第一野战军接收华北十八、十九兵团,瞬间多了十九万人,那场面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壮”。彭德怀苦熬了两年,从兵团时期的四个旅、两万余人,到拼杀成十五万,可始终在胡宗南那边没压过气。马家的骑兵一冲,就能让西野吃亏。等到十九万人整建制补进来,西北战场的敌我数量终于翻过来了,这才算真正把“兵力不足”这道坎迈过去。

其实西野的难处,早就种在地理环境里。陕甘宁这一片,地瘠人稀,养不起庞大军队。才会有土地革命时的西征、东征,抗战时的八路军四处开疆。1947年春,胡宗南带二十万压进陕北,中央把陕甘宁全部武装编进西北野战兵团,当时还真不好意思叫野战军,毕竟主力才四个旅,加上地方武装不过两万多。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是靠俘虏和从晋绥抽来纵队撑起来的。到7月才把兵团升为野战军。可直到两年后接收十八、十九兵团前,西野的兵力始终不够用。

如果说西野是缺人,中野的难处则是“伤筋动骨后怎么恢复”。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那是真硬气,十二个纵队,打上党、邯郸都是大胜,六万敌人歼灭在战场。相比其他根据地接连失利,中原方向可谓一枝独秀。问题出在刘邓的千里跃进,把战线烧到了国统区。到了大别山,十二万主力苦撑几个月,只剩六万人,重武器和物资基本全扔了。靠自己慢慢补,难度极大,邓小平直接电报求援,希望抽华野干部支援,组建中原军区,甚至邀请陈毅来中原局工作。

这事中央很快批准。陈毅带来四千七百多名华野干部,粟裕命令十纵护送两万多新兵到前线,直接补进刘邓的主力纵队。陈赓谢富治兵团,以及晋冀鲁豫十一纵,回归中野建制。1948年3月,陈谢兵团和华野陈唐兵团打了洛阳战役,缴获的物资与俘虏也留给刘邓使用。短时间内兵员暴涨到十五万,中野恢复了规模。真要恢复到最强战斗力,还得等到淮海战役之后,但那一轮支援,算是把部队从谷底拉了起来。

华野的麻烦,是部队指挥风格过于依赖一个人。粟裕的作战习惯是冒险,并且对冒险有极高的把控能力。孟良崮战役,一个整编七十四师被全部歼灭,豫东战役连续变化包围圈打法,都是在他掌控的节奏里完成的。这种能力,是三年游击战从生死线上磨出来的,可将领们未必都有类似的经历。结果打到别人接手的时候,套用这一套“虎口拔牙”方案,却没法达到同样的效果。

长津湖战役的第九兵团,就是典型例子。宋时轮出身华野,用迂回分割、快速阻断那一套来布置战役,可各环节都有疏漏,没能全歼美军,反而付出惨重伤亡。这不是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指挥员能不能拿捏得住风险。粟裕能在险中取胜,是有他的个人能力做保障,换成其他人,冒险可能就成了送命。

东北的情况又不一样。那里是解放战争的关键地,我党在日本投降后第一时间抽调精锐出关抢占。热辽、冀中、晋冀鲁豫、晋绥、陕甘宁,各地主力一批批送进来,还有新四军第三师、山东军区主力,全是精兵强将。问题是,这些部队很多没配合作战过,彼此不隶属,甚至语言都不通。磨合成一条心,很难,纵队司令员的更换频率在东北最高,不可能说和“平衡山头”毫无关系。

东野能彻底解决成分复杂的问题,靠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制度与人心的双重稳固。军政首长的能力是关键,林彪作战指挥一流,罗荣桓政工水平超然。一个打胜仗塑造凝聚力,一个思想上做协调,队伍的归属感逐渐建立起来。另外,中央支持到位,林彪同时担任东北局书记、野战军司令员、军区司令员、东北军政大学校长,这几顶帽子压下来,纪律和命令自然有了绝对权威。军人讲服从,党组织讲中央统一,部队各自的小山头很快归到一个“大山头”之下,磨合难题也就消失了。

西野和中野的难处,都要靠外力补足。西野缺人,直接拨大兵团过去。中野伤了元气,外地干部和新兵、整建制部队一齐送过去。东野的难题,靠的是内部磨合加制度高压来解决。华野的问题最棘手,它不是缺东西,而是别人没法复制粟裕的个人能力,这种短板没办法用人事调整来短时间补齐。

解放战争最后保留下来的四大野战军,都是从血海里打出来的主力。西野、一野,在兵力上一步步补足;中野、二野,在外援下迅速恢复;华野、三野,有能力但太依赖某一位统帅的风格;东野、四野,成功整合出一个全新的统一战斗集体。抽丝剥茧后,你会发现,这四支部队的不易,各有各的死结,但方法都各不相同。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