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周总理让高岗妻子去图书馆工作,毛主席提议:换另一份工作
七十年代初,李力群写信给周总理,说自己想要去北京图书馆工作。
在总理的帮助下,李力群的愿望得以实现。
然而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却表示反对,他说:“换另一份工作,派去教育部!”
李力群是什么人?主席为何会有此一言?
加入红军
1920年12月16日,李力群出生在江苏宿迁县。
她的父亲是国民政府的县长,家里十分注重她的教育问题,在她很小的时候便请了先生教她读书识字。
家里人希望她成为一名温婉知性的女子,李力群心中却悄悄藏着一份对于革命的热情。
李力群的童年生活虽不像农民那样遭受压迫,但她经常会听同窗提起红军战士。
在当时,红军赶走欺压百姓的地主乡绅等等事迹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少年们正处于热血方刚的年纪,都对这些仿佛从话本里走出来的英雄心生向往,李力群也不例外。
抗日战争爆发时,李力群正在徐州女子师范学院就读。
关于日军是如何践踏华夏土地、肆虐百姓的报道铺天盖地而来,在学生中间激起了群愤。
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他们的熏陶下,李力群也参加了一些学生运动。
她鼓起勇气向家里人表达了想要参与革命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
革命事业道阻且长,路途中充满了危险,随时都有可能丧命。他们只有这一个女儿,不希望她以身涉险。
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李力群也曾沮丧过一段时间,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这个念头。
家人为了逼李力群放弃,将她从学校暂时接了回来,不许她出门。
李力群求助无门,就在她即将妥协时,她的叔叔登门拜访,发现了郁郁寡欢的侄女。
李力群的叔叔是一位拥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得知侄女的想法后,他竟哈哈大笑起来。
“这有什么难的,叔叔帮你想办法。”
他托人向自己的昔日同窗捎了个口信,希望他能为李力群写一封推荐信。
1938年初,一封由红军将领朱瑞亲笔所写的推荐信寄到了李力群手中。她拿着这封信,半夜悄悄离家,义无反顾地奔向了延安。
组织看重李力群的学识,将她派往陕北公学学习。
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学校,对学员短期培训后,将他们分配到各地的抗日根据地工作。
由于表现优异,李力群在校时便成为了党员,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陕甘宁边区党委工作。在这里,她遇到了高岗。
革命夫妻
高岗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在他很小时便感受到了地主和资产阶级对寻常百姓的压迫。
为了改变现状,他努力读书,并凭借努力加入了红军。
1938年5月,高岗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
彼时,高岗还没有同原配夫人杨芝芳离婚。
他和杨芝芳的关系始于一场包办婚姻,二人本是同乡,经由亲戚介绍,在杨芝芳十五岁时结了婚。
因为丈夫是陕甘宁边区的创始人之一,杨芝芳也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并被任命为延安保育院的第二任院长。
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正式颁布。
这个条例符合当时追求民主自由的大环境,并提到了男女婚姻须得双方自主自愿,任何人不得强迫。
婚姻自由的新风潮一出,有不少革命者都带头解除了由包办婚姻带来的夫妻关系。
杨芝芳是一名裹着小脚的女性,她没有上过学,目不识丁,各方面都完全是旧时代女性的象征。
彼时,高岗已经成为了革命领导人之一,经常要带着夫人出席各种场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的王子宜,主动向杨芝芳提出了离婚的建议。
杨芝芳与高岗之间的关系,比起夫妻更像是革命战友。
他们之间有深厚的革命情谊,却并没有太多夫妻间的感情。而高岗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人之一,理应起到自由民主的带头作用。
于是杨芝芳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在二人离婚后,有不少人前来游说,想为高岗介绍对象,却都被他一一回绝了。
他一门心思扑在革命事业上,既没有多余的精力,也不想耽误好人家的姑娘,拒绝得多了,便没有人再提了。
然而命运的红线却将高岗和李力群紧紧系在了一起。
因为李力群表现优异,组织委任她成为高岗的秘书。
李力群早在读书时期便听说过高岗为人极其严厉,面对错误毫不留情,是一个铁面无私的人。
有了这样先入为主的印象,在初次会面时,李力群十分紧张,低着头不敢直视高岗。
然而对高岗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只是在处理工作时会很严肃,生活中待人接物都十分温和。
头一次见到这么怕自己的人,高岗心觉无奈,仔细打量眼前的小姑娘。
彼时,李力群只有十九岁,面容姣好,留着一头干练的短发。
明明长了一张天不怕地不怕的脸,在自己面前却缩成了一只鹌鹑。
高岗故意板起脸想要吓唬她,却反被聪明的李力群看出端倪。在发现眼前的人是一只“纸老虎”后,李力群心中那点紧张顿时消散得一干二净。
在之后的工作中,虽然李力群犯错时高岗也会批评她,但态度都十分温和。
高岗欣赏李力群的聪慧大胆,李力群也敬仰高岗的革命精神。二人虽相差十六岁,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革命理念。
在相处一段时间后,二人逐渐互生情愫。
两人都是拥有进步思想的青年,在确定自己的情意后,高岗主动找到李力群,向她表明了心迹。
李力群虽害羞,却并没有扭捏,当即接受了高岗的表白。
几日后,两人在组织见证下举行了婚礼,正式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妻。
婚后多年,二人始终恩爱如初,一同为革命事业付出努力。
1948年,李力群跟随高岗来到东北工作。
百年树人
她协助张闻天、徐特立一起创办了东北第一育才学校,并担任首任校长。
李力群将学生视如己出,不仅是学业,在生活上也给予了孩子们许多帮助。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李力群亦师亦母,是他们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之一。
1954年高岗去世时,李力群肚子里正怀着他们的第五个孩子。
她辞去工作,带着孩子们寻了一处安静的小院住下。
在动荡的特殊时期,李力群经历了一段噩梦般的时光。好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一直惦记着她,将李力群一家指示为特别保护对象。
期间,杨芝芳也经常会来探望她。明明自己的生活也不尽如意,却依然体贴入微地照顾着李力群和她的几个子女。
两个分别象征着不同时代的女性,因为高岗而相识,在艰难的时期互相帮助,彼此扶持,不是亲姐妹,却胜似亲姐妹。
后来,在主席和总理的帮助下,李力群和几个子女陆续隐姓埋名地返回了北京。
此时李力群赋闲已久,几个孩子渐渐长大,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闲下来后,李力群想要再次重返工作,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她给周总理寄去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她希望能到北京图书馆工作,这样她可以在工作之余多学习一些知识,充实自己的生活。
这个要求十分简单,周总理同意后,很快便将她安排到了北京图书馆工作。
李力群十分感激周总理,也很珍惜这份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然而她只上了十几天班,这件事便传到了毛主席的耳朵里。
主席惦记着李力群一家的生活,于是向周总理打听她的近况。得知李力群现在在图书馆工作,主席当场表示了反对:“李力群在东北影响极大,她这样的人才,必须得去教育部工作才行。”
在得知去图书馆是李力群自己的想法后,主席不愿强迫她去教育部工作,于是托人询问她的意愿。
其实李力群十分愿意返回教育岗位,但她怕提出这一想法后,因为身份问题给主席带来困扰。
听到主席希望自己前去教育部任职的消息后,李力群忍不住湿了眼眶。
1971年12月,在主席和总理的帮助下,李力群就任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办公室主任,终于再度重返热爱的教育行业。
主席指示中央组织部,无论李力群的孩子考取哪个大学,都不能因为身份问题影响他们入学。
2020年4月6日,李力群长眠于北京,享年100岁。
纵观李力群的一生,她为革命和教育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都始终保持本心,坚定不移地与党和人民并肩而行。
革命虽已结束,在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中,却随处可见革命前辈留下的战果。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