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埋下一条祸根
在中亚地图上找乌兹别克斯坦,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儿。
这个国家,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把自己催成一个人口大国。
当年苏联大家庭里,乌克兰是妥妥的“二哥”,人口四千多万。
结果现在仗打得稀里哗啦,人跑的跑、散的散,估摸着就剩三千三百来万了。
你再看乌兹别克斯坦,一个我们印象里好像没啥存在感的国家,人口噌噌地往上涨,现在已经稳稳地超过了乌克兰。
按理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人口红利啊!
遍地都是年轻的劳动力,国家未来可期。
可魔幻的地方就在这,他们一边手握这副王炸,一边却在自己家里,起劲地挖着坑,埋着雷。
这事儿,你得亲自去一趟才能体会到那种拧巴。
在首都塔什干,你打开手机翻译软件,说几句乌兹别克语,当地人热情又友好。
可你要是坐上高铁,跑到那座大名鼎鼎的古城撒马尔罕,再拿出手机用同样的软件,大概率会碰一鼻子灰。
当地人会礼貌地笑笑,然后用一口流利到让你怀疑人生的俄语跟你对话。
那一刻,你手机里的翻译软件,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笑话。
就在这个小小的场景里,藏着中亚未来最大的一个火药桶。
这雷,是苏联人当年亲手埋下的。
为了方便管理,他们玩了一手“乾坤大挪移”,划定边界的时候,硬是把塔吉克族的文化圣地——撒马爾罕和布哈拉,塞进了乌兹别克斯坦的版图里。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把广州和上海划给北京,然后宣布,以后大家伙儿都得说北京话,粤语和沪语就别提了。
你说这事儿,搁谁谁能乐意?
塔吉克人,骨子里是波斯人的后裔,他们的文化在中亚这片土地上,曾经是绝对的“顶流”。
现在的主体民族乌兹别克族,在历史上,更多是草原上的游牧部落。
所以,在撒马尔罕的塔吉克人看来,让他们放弃高贵典雅的波斯语,去学乌兹别克语,这不叫民族融合,这叫文化降级,是赤裸裸的羞辱。
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为了拧成一股绳,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构建。
棋盘上落的第一颗子,就是“去俄化”。
这步棋走得相当有“智慧”,明面上是摆脱老大哥俄罗斯的影响,暗地里,真正的目标是借着这股东风,把国内塔吉克人的文化优越感给彻底按下去。
俄语,曾是两个民族之间勉强能沟通的桥梁,现在桥一拆,大家就只能在乌兹别克语的独木桥上见了。
手段也是一套接一套。
先是身份证改革,不管你是什么族,上面一律写“乌兹别克斯坦人”。
这招纯属自欺欺人,你以为把标签撕了,里面的东西就变了?
接着,就是强推乌兹别克语,从娃娃抓起。
结果,直接把塔吉克人推向了对立面。
他们本来对俄罗斯人也没啥好感,现在两害相权取其轻,反而开始怀念俄语时代了。
这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文化战争,后果简直让人笑不出来。
当年国内上百万的俄罗斯族,都是各行各业的技术骨干,一声令下“去俄化”,人才哗啦啦地往外跑,高端产业直接被抽空了。
最骚的操作是,你这边刚把家里的俄罗斯人送走,那边自己的一百多万老百姓,就浩浩荡荡地跑去俄罗斯打工了。
2022年,这些人从俄罗斯寄回了145亿美元,成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这出戏,简直比任何小品都来得讽刺。
更要命的是,为了彻底和过去切割,他们还把官方文字从西里尔字母换成了拉丁字母。
这一换,直接导致现在的年轻人,看不了苏联时期留下来的海量书籍和资料。
等于亲手蒙上了自己的眼睛,一头扎进了历史的迷雾里。
这种为了政治正确而搞出的“神操作”,最终买单的,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所以,如今你在乌兹别克斯坦旅游,会看到一个非常割裂的社会。
塔什干的精英们,英语一个比一个溜,因为他们清楚,想跟世界接轨,光靠乌兹别克语是没戏的。
中产家庭,哪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送去昂贵的俄语学校,因为那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一个圈子,是未来的资源。
而那个真正的问题,那个关于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归属问题,那道深深的民族裂痕,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所有人都看见了,但所有人都假装它不存在。
乌兹别克斯坦,这个“一带一路”上的关键节点,这个中亚地缘政治的枢纽,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但如果他们处理不好自己家里的这摊子事,这颗精心埋下的祸根,早晚会生根发芽。
到那时,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