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刘表三位大将被分走,曹孙刘都争了一个,刘备抢得最厉害,诸葛亮都忌惮的人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刘表三位大将被分走,曹孙刘都争了一个,刘备抢得最厉害,诸葛亮都忌惮的人

夜幕降临,江水滔滔。一支悬挂着锦绸风帆的船队悄然逼近岸边的富商宅邸。船头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青年,他就是令整个巴郡闻风丧胆的"锦帆贼"甘宁。

月光下,甘宁的眼中闪烁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不是贪婪,不是凶狠,而是一种说不清的迷茫。刀光剑影中,他忽然停住了手。

"大哥,怎么了?"手下诧异地问道。

甘宁望着满天星斗,喃喃自语:"大丈夫生于乱世,难道就只能做个毛贼吗?"

那一夜,甘宁做了一个决定,一个让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决定——金盆洗手,从良读书。

乡里人都说甘宁疯了。一个打家劫舍的强盗,居然要去念书?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甘宁的执着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他将多年劫掠所得全部散尽,购买书籍,聘请先生。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个昔日的锦帆贼竟然真的是读书的料。诸子百家的经典在他手中如鱼得水,《论语》《孟子》《春秋》无一不通。短短两年时间,甘宁就从一个目不识丁的强盗变成了满腹经纶的书生。

凭借过人的才华,甘宁顺利考取功名,在郡中谋得一个小吏的职位。然而雄心勃勃的他岂会满足于此?他一步步升迁,终于做到了郡丞的高位。

可是甘宁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在这个门第森严的时代,想要更进一步,没有显赫的出身是万万不可能的。眼看着那些纨绔子弟凭借家世平步青云,甘宁心中的不甘愈发强烈。

既然正路走不通,那就走邪路。甘宁的眼中重新燃起了当年锦帆贼时代的凶光。他要造反,要取刘璋而代之,要成为真正的一方诸侯。

益州刺史刘璋府邸内,灯火通明。刘璋正在与幕僚商议政务,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的逼近。

甘宁的叛乱计划周密详尽,他暗中联络了一批对刘璋不满的官吏和将领,准备里应外合,一举夺取益州。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刘璋虽然能力平庸,但毕竟是朝廷册封的州牧,根基深厚。甘宁低估了对手的实力,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

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甘宁眼看大势已去,只得率领残部突围而出,狼狈逃到了荆州,投靠了刘表。

刘表虽然收留了甘宁,但对这个叛乱失败的降将并不信任,只是将他安排在大将黄祖手下做了个小官。黄祖年老昏庸,根本看不出甘宁的才能,对他十分冷淡。

甘宁心中憋屈,却又无可奈何。直到建安八年,孙权大举进攻江夏,黄祖兵败如山倒。危急关头,甘宁主动请缨殿后。

"将军,末将愿为殿后!"甘宁的声音在败军的喧嚣中格外响亮。

黄祖诧异地看着这个平日里被他冷落的部下,心中五味杂陈。

江夏城外,追兵如潮水般涌来。为首的正是东吴猛将凌操,此人勇冠三军,手中一杆长枪如龙似蛇,已经连续斩杀了数名荆州将士。

甘宁策马迎上,两人在乱军中展开激战。枪来刀往,杀得难解难分。最终,甘宁抓住凌操的一个破绽,一刀将其斩于马下。

凌操的死彻底震慑住了东吴军队,他们再也不敢紧追不舍。黄祖这才得以全身而退。

然而令甘宁失望的是,立下如此大功的他,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黄祖只是象征性地赏赐了一些金银,对于提拔重用之事只字不提。

甘宁彻底心灰意冷了。既然荆州容不下他,那就另投明主。于是他悄然离开江夏,投奔了孙权。

建业城内,孙权府邸。

"主公,甘宁求见。"亲卫禀报道。

孙权放下手中的奏章,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甘宁在江夏斩杀凌操的消息早已传遍江东,他对这个猛将可谓是久闻大名。

"快请进来!"

甘宁大步走进大厅,向孙权行了一礼。孙权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威风凛凛的汉子,心中暗自赞叹。

"甘将军远道而来,孤甚为欣慰。江东正值用人之际,将军若不嫌弃,愿与孤共图大业否?"

甘宁被孙权的诚意深深打动。想想黄祖的冷遇,再看看孙权的礼贤下士,他心中的天平彻底倾斜了。

"甘宁愿为主公效死!"

孙权大喜,当即封甘宁为折冲校尉,赐钱千万。更重要的是,周瑜、鲁肃、吕蒙等江东重臣对甘宁也十分看重,这让甘宁倍感知遇之恩。

甘宁没有辜负孙权的信任。在此后的征战中,他屡立奇功,成为江东军中的一员悍将。无论是攻城略地,还是水战陆战,甘宁都能胜任。他的威名渐渐传遍大江南北。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甘宁跟随周瑜,在这场决定三分天下格局的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曹操的战船在甘宁等人的火攻下化为灰烬,北方霸主的统一梦想就此破灭。

然而甘宁最辉煌的时刻还在后头。建安十八年,卷土重来的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再次南征。面对如此庞大的敌军,江东上下人心惶惶。

孙权亲率七万大军迎战,但双方兵力悬殊实在太大。如何挫败曹军的锐气,成为摆在孙权面前的难题。

军议帐中,诸将面面相觑,一时间竟无良策。

"末将有一计!"甘宁忽然起身,声音洪亮。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他。

甘宁慷慨陈词:"曹贼兵多将广,硬拼必败。不如让末将率百人夜袭曹营,扰其军心,挫其锐气!"

帐中顿时哗然。一百人去袭击四十万大军?这不是送死是什么?

孙权沉思片刻,最终点头同意:"就依将军之计!"

深夜时分,曹营灯火通明。四十万大军驻扎在这里,绵延数十里,声势浩大。

甘宁精选了一百名敢死之士,人人身着黑衣,马蹄裹布,悄悄摸向曹营。

"兄弟们,今夜我们要做的不是求胜,而是求死!死得轰轰烈烈,死得让曹贼胆寒!"甘宁的话语在夜风中格外悲壮。

一百名勇士齐声应诺,个个视死如归。

月黑风高,正是杀人时。甘宁一声令下,百骑如离弦之箭,直冲曹营。

营门哨兵还未反应过来,就被一刀砍翻在地。紧接着,喊杀声四起,火光冲天。甘宁等人如入无人之境,见人就杀,见营就烧。

曹操在中军大帐中被惊醒,慌忙披衣而起:"发生何事?"

"报告丞相,有敌军夜袭!"

"有多少人?"

"不... 不清楚!"

曹操怒不可遏:"废物!连敌军多少人都搞不清楚!"

其实也怪不得这些士兵。甘宁等人行动迅速,声东击西,搞得整个大营都以为遭到了大规模夜袭。加上夜色朦胧,根本看不清敌军的真实数量。

甘宁等人在曹营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他们专挑重要目标下手,粮草辎重、武器库房都被烧得一干二净。曹军被搞得晕头转向,自相踩踏者不计其数。

眼看目标已经达成,甘宁一声呼哨,率领部下扬长而去。曹军这才发现,闹腾了半夜的"大军"居然只有区区百人。

曹操气得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更要命的是,从这夜开始,曹营中再也没有人能安心睡觉。每当夜深人静,士兵们就会神经质地四处张望,生怕甘宁再次杀回来。

军心已乱,士气大跌。曹操纵有四十万大军,也不敢轻举妄动了。几天之后,他只得灰溜溜地撤军北归。

甘宁用一百人击退了四十万大军,这个奇迹传遍了天下,也让他的威名达到了巅峰。

相比甘宁的张扬跳脱,文聘就显得沉稳得多。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后来弃文从武,在刘表麾下担任大将,负责镇守荆州北境。

文聘治军严明,深得军心。在他的镇守下,荆州北境固若金汤,曹操的军队始终无法突破。然而好景不长,刘表病逝,其子刘琮继位。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年少的刘琮吓破了胆,竟然选择了不战而降。

消息传到前线,文聘的将士们群情激愤。

"将军,我们和曹贼拼了!"

"就是,大不了一死,总比窝囊地投降强!"

文聘看着这些跟随他多年的袍泽,心中百感交集。他何尝不想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但是如果他违抗军令,不但自己会死,连累的还有无辜的士兵和百姓。

经过一夜的痛苦思索,文聘最终做出了痛苦的决定:服从命令,向曹操投降。

然而文聘虽然选择了投降,却不愿意第一个去拜见曹操。他觉得这样做太过急功近利,有损自己的名节。于是他故意拖延时间,成了最后一个去拜见曹操的荆州将领。

曹操的大帐中,荆州的文武官员鱼贯而入,争相表忠心。最后进来的就是文聘。

曹操早就听说过文聘的大名,知道他是荆州军中的悍将。看到文聘姗姗来迟,曹操不怒反喜。

"文将军何故来迟?"曹操温和地问道。

文聘拱手答道:"文聘不能保全土境,愧对先主,实在无颜面见丞相。"

曹操听了这话,心中大为感动。这才是真正的忠臣义士!那些争相投靠的墙头草与文聘相比,简直是云泥之别。

"将军忠义可嘉,孤甚敬重。愿将军为孤效力,共图大业!"

曹操当即任命文聘为校尉,并让他与曹纯一起去追击刘备。这是对文聘能力的极大信任,也是对他忠诚的认可。

长坂坡一战,刘备被打得丢盔弃甲,仓皇逃窜。文聘在这次追击战中表现出色,进一步赢得了曹操的赏识。

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曹操虽然战败,但仍然控制着荆州的部分地区。为了巩固这一战略要地,曹操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赐爵关内侯。

江夏地处荆州东部,是曹操在南方的前沿阵地。这里地位重要,但也危险重重。东有孙权虎视眈眈,西有刘备磨刀霍霍,文聘需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文聘不负所托。他在江夏励精图治,训练兵马,修缮城防,将这里经营得固若金汤。在他的镇守下,江夏成为曹操在南方最稳固的堡垒。

文聘的名声也在一次次的较量中越来越响。关羽北伐樊城时,文聘曾与这位武圣交手。他先是夺取了关羽的辎重,又烧毁了关羽的战船,迫使关羽不得不撤兵。能在关羽手下占得便宜,足见文聘的军事才能。

但是文聘最精彩的一战,还要数对战孙权的那次。

那是一个雨季,暴雨连绵不断。江夏城墙在雨水的冲刷下多处坍塌,城防形势十分危急。正在这时,孙权亲率五万大军围攻江夏。

站在残破的城墙上,文聘看着黑压压的敌军,心中明白这是一场恶战。敌众我寡,硬拼必败。但是文聘并没有绝望,他想起了孙权"孙十万"的外号,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大胆的计策。

"传令下去,所有士兵立即隐蔽,不得露面。城门大开,静候敌军!"

部下们面面相觑,不明白主将的意图。但是军令如山,他们只能照办。

江夏城门洞开,城头寂静无声,仿佛一座空城。孙权率军来到城下,看到这奇怪的景象,心中顿起疑窦。

"主公,敌军诈降?"有将领建议道。

孙权摇摇头:"文聘此人我了解,他对曹氏忠心耿耿,绝无诈降之理。而且此人以善守著称,现在如此布置,必有蹊跷。"

孙权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文聘既不出战,又不固守,却大开城门迎接敌军,这明摆着是个圈套。

"撤军!"孙权下达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命令。

就这样,孙权的五万大军在江夏城下围困了二十多天,却始终不敢进城一步。最终,孙权只得灰溜溜地撤军而去。

文聘的空城计获得了圆满成功。相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文聘的这一计策更加巧妙。因为即便孙权不上当,文聘也有后招。城内虽然兵力不多,但足以让孙权付出惨重代价。

相比甘宁和文聘,魏延的经历更加传奇。他原本也是刘表的部下,但因为不受重用,心中愤懑。当刘备经过荆州时,魏延毅然弃刘表而投刘备。

刘备对人才的敏锐嗅觉是出了名的。虽然魏延当时还没有什么惊人的战绩,但刘备却能看出他身上蕴藏的巨大潜力。

魏延跟随刘备征战四方,虽然表现不错,但始终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表现。许多人都觉得这个桀骜不驯的武将不过如此。

然而当刘备夺取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后,却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镇守这一战略要地。

消息传出,举座皆惊。所有人都以为刘备会让张飞担任这个重要职务,毕竟张飞是刘备的义弟,资历深厚,战功卓著。可是刘备偏偏选择了魏延这个资历浅薄的后进。

诸葛亮等人纷纷进谏,希望刘备收回成命。但是刘备主意已定,任何人都无法改变。

临行之际,刘备当着诸将的面询问魏延:"卿到汉中,当何以教寡人?"

魏延不假思索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番话说得豪气干云,但是在场的诸将都觉得他在吹牛。汉中虽然险要,但魏延手下也就几万人马,如何能抵挡曹操的大军?至于"吞"掉十万敌军,更是痴人说梦。

然而事实证明,魏延并没有说大话。在他镇守汉中的岁月里,曹魏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汉中在他手中固若金汤,成为蜀汉的北方屏障。

诸将这才对魏延刮目相看,认识到刘备的眼光确实独到。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开始北伐中原。按理说,经过汉中一战考验的魏延应该是先锋的不二人选。然而诸葛亮却选择了纸上谈兵的马谡,让他去镇守街亭。结果大家都知道,马谡失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魏延心中愤懑不已。他明明有能力担当大任,为什么丞相偏要用马谡这样的书生?难道自己这些年的功绩还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吗?

其实诸葛亮又岂会不知道魏延比马谡更适合?但是魏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诸葛亮担心给他太大的权力,会养虎为患。

当魏延提出"子午奇谋"时,诸葛亮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按照魏延的计划,他要率领一万精兵从子午谷出发,直取长安。这个计策虽然有一定风险,但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便失败,也能牵制曹魏的兵力,为主力部队创造机会。

然而诸葛亮以"此乃旁门左道"为由拒绝了这个建议。表面上是因为计策过于冒险,实际上还是对魏延的不信任。诸葛亮担心一旦让魏延单独领兵深入敌境,会失去对他的控制。

魏延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他明明一腔报国热血,却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这种痛苦比战死沙场还要难以忍受。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需要魏延的才能;另一方面,他又担心魏延的不可控性。所以他采取了一种微妙的平衡策略:既要压制魏延,又要保护他。

当蜀汉老臣刘琰与魏延发生冲突时,诸葛亮不问青红皂白就训斥了刘琰,并要他向魏延道歉。这种偏袒让其他人更加不服魏延,也让魏延更加孤立。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终于失控了。他不服杨仪的管束,率军与之对抗,险些引发内乱。幸好诸葛亮早有预料,留下了除掉魏延的后手。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不禁让人唏嘘。魏延有勇有谋,忠心报国,但最终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或许就是乱世英雄的悲剧宿命——他们可以征服敌人,却征服不了人心;他们可以攻城略地,却无法获得真正的信任。

三位名将的故事到此结束。甘宁找到了明主,成就了一番事业;文聘坚守忠义,护得一方平安;魏延空有才华,却终成悲剧英雄。他们的人生轨迹虽然不同,但都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这三个人的故事,正是东汉末年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