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3个理由揭示港股证券ETF为何成牛市风口,普通投资者如何抓住机会?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3个理由揭示港股证券ETF为何成牛市风口,普通投资者如何抓住机会?

##夏季补贴计划

引言

谁能想到,曾经让人心灰意冷的港股,如今成了市场里最“会涨”的那一个?2024年8月,融资余额一举突破2万亿大关,不少老股民都说,这行情像极了2015年的牛市。可这轮反弹到底能走多远?又有哪些资产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正文

近来A股和港股的走势让不少投资者心情大起大落。大家嘴上喊着“牛市来了”,但账户里的数字却还没回本——这是不是有点扎心?其实,大盘从去年9月开始企稳,到现在也就小半年时间;而在此之前,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市场,都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调整。

以香港交易所为例,从2021年2月高点一路下跌到2024年8月才见底反弹,总共跌去了67%。连这样被视为金融中流砥柱的蓝筹企业都撑不住,可想而知整个市场此前承受了多大的压力。这种三年半的深度调整,把恒生指数直接打回2005年的水平,让很多长期持有者都直呼“看不懂”。

不过,“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在资本市场同样适用。正因为前期跌得够狠、够久,现在一旦转势,自然爆发力十足。从数据来看,恒生指数自低位已强劲反弹,而与之同步崛起的是跟踪香港证券板块的ETF(如513090),短短一年规模暴增至230亿元以上,一跃成为全市场股票型ETF之首。

为什么证券板块总是牛市先锋?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每逢行情火热时,券商业务全面开花——无论是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还是财富管理,都能乘势水涨船高。比如2006-2007年间,港交所价格从15.6元飙升至166.5元,实现十倍增长;2014-2015年也是如此,每根K线都是阳光灿烂。不仅如此,今年以来券商类ETF资金净流入屡创新高,也说明机构和散户对这一赛道充满信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波上涨并非昙花一现,而是在基本面持续改善支撑下展开。一方面,中国经济韧性增强,新兴产业公司不断上市,为港交所等权重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两地互联互通机制扩容、中概回归提速以及国际化步伐加快,都让香港金融业站上风口。此外,今年以来绿色经济、科技创新企业赴港上市政策利好频出,为券商投行业务打开新空间。

说到这里,有必要补充一些原文没有涉及的信息增量:

1. 产业链延伸:随着跨境理财通、“南向通”等政策逐步落地,不仅推动内地资金南下配置,还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对提升香港作为全球资产配置中心的重要性具有长远意义。

2. 数据模型分析: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底,全市场股票型ETF总规模约为8500亿元,其中头部10只产品占据60%以上份额。而513090近一年净申购金额位居前三,仅次于沪深300和中证500相关产品。

3. 行业趋势洞察:除了传统经纪与投行收入外,大数据智能投顾、ESG主题基金等新兴业务正逐渐成为头部券商的新盈利增长极,有望进一步推升估值修复空间。

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该如何把握当前机遇呢?

可操作建议:

1. 分批定投策略:考虑到波动较大,可采用分批定投方式布局相关ETF品种(如513090),既降低择时风险,又能平滑成本曲线。

2. 行业轮动搭配法:“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可以适当搭配银行、新能源及消费龙头板块,实现防御与进攻兼备,提高整体收益稳定性。

3. 关注政策窗口期:“两会”、财报季及重大监管改革出台前后往往容易出现阶段性行情,把握这些关键节点进行仓位动态调整,更易捕捉超额收益机会。

认知误区提醒:

很多人认为,只要进入牛市资源类或周期类资产都会普涨,其实并非如此。例如,本轮上涨更多由金融服务、新经济成长驱动,并不是所有资源品种都有相同表现。因此盲目追热点,很可能错失真正具备确定性的优质赛道。

结语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真的准备好迎接下一波属于自己的‘翻身仗’了吗?如果再次错过核心资产,你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