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普京才稳定住局势,中国军队全面装备进入蒙古,后方不能出现动乱
回顾:普京才稳定住局势,中国军队全面装备进入蒙古,后方不能出现动乱
5月9日的清晨,我国在蒙古地区展开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演习活动。
此次合作标志着中蒙军事合作的全面铺开。追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发现蒙古国向俄罗斯献上了一份“厚礼”!
为何蒙古决定不接纳美国驻军提议,转而与我国联合开展军事演习呢?
一、历经波折,蒙古国曾辉煌亦受控。
5月9日清晨,我国参演部队在“草原伙伴-2024”联合演习的最后一梯队抵达蒙古国。随着此次梯队的到来,我国参训的兵力已尽数到位,标志着集结工作圆满完成。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正当中国与蒙古国即将开展联合演习之际,俄罗斯驻华代表郑重声明,蒙古国已明确拒绝美国在境内设立军事基地的提议。
这一切的根源,恐怕在于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过往试图借助美西方政治策略的历史背景。
提及蒙古高原,这片孕育游牧文明的摇篮,在元朝时代曾熠熠生辉。然而,元朝覆灭之后,高原上的部落陷入了持续的混战与分裂的泥沼之中。
直至努尔哈赤崛起,这位清朝的卓越领袖,凭借军事手段与“满蒙联姻”的政治策略,巧妙地将漠南蒙古与清王朝紧密相连。
正是由于这一点,随着清朝逐步加强对其的管控,内外蒙古之间的分化迹象逐渐显现。
昔日,蒙古部落的一支与清朝结成了紧密的联盟,此后的岁月里,它逐渐演变为我国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
然而,另一部分地区由于地处“天高皇帝远”,得以享有更为独立的自治权,最终演变成为了蒙古国。
事实上,早在1911年12月1日,外蒙古便已宣布独立,然而当时并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直至1921年,我国才在苏俄的统治下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独立”,正是这一历史节点,使得中蒙军演引发俄罗斯紧迫发声的缘由。
回顾蒙古国的历史,我们便能深刻洞悉其底蕴。
与我国同根同源的该国,与中国接壤的边界线绵延不绝。其东部、南部与西部均与中国毗邻,而唯一未与中国接壤的北部边界,则紧邻俄罗斯。
在中俄紧密协作的背景下,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恰如两国关系的坚实“后方”所在。
恰恰是这个地处要津、与中俄两国毗邻的国家,却自诩拥有了“第三邻国”的身份。
这一切的起因,不过是为了在宣布独立与实现真正独立之间,展开一场国家间的角力较量。
当年,众说纷纭,普遍推测外蒙古的独立不过是苏联策略中的一环。实则,其深层次意图在于将蒙古融入苏联体系,使其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一员。
然而,苏联并未采取此举,其背后原由皆出于对安全策略的周密考量。
倘若蒙古国并非苏联的直接领土,而是一颗易于驾驭的卫星国家,那么即便军事行动源自蒙古国境外,他们亦能拥有一片缓冲区域。
在这种背景下,所指的军事行动很可能是指向中国。
归根结底,那时的苏联已预见到了中国未来崛起的潜力。
因此,在外蒙古得到苏联的援助后,它再度宣告独立。然而,这对蒙古国自身又有何影响呢?
二、蒙古:后方或钉子。
蒙古国虽受制于外部国家,却因发展滞后而不得不依赖其支持。然而,在内心深处,该国民众对这种状况持保留态度。
自此,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苏联自身陷入困境之际,蒙古国在获得更多自主权后,迅速宣布与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外交联系。
这是“第三邻国”政策。
自苏联解体以来,美国亦逐渐认识到蒙古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关键地位,并持续向其提供技术支持与经济援助。
即便步入2019年之际,两国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这一趋势更是使蒙古国坚信,美国无疑是其最理想的“第三邻国”。
实则,若双方均怀真心以结交,蒙古国与美国构建所谓“邻国”关系亦无妨。
毕竟,蒙古国的经济基础本就较为薄弱,得到大国的支持无疑是件幸事。鉴于苏联的消失,蒙古国更不愿意接受继承了“苏联遗产”的俄罗斯的控制,因此,美国无疑成为了一个更为合适的选择。
美国的目标远不止于单纯的建立外交关系,鉴于蒙古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它天然地能够扮演中俄的后盾角色,同时,也恰好成为美国嵌入中俄之间的一枚楔子。
美国对蒙古国的战略重视,自2017年特朗普总统提出的《印太战略》文件发布以来便已显现端倪。
在当前战略框架下,美国将蒙古国定位为印太区域民主国家联盟的成员,并视其为重要的盟友。
此声明旨在最终实现于蒙古国建立军事基地的目标,以便美军能够更便捷地部署其战略武器系统,从而扩大对中俄关键区域的战略覆盖范围。
考虑到蒙古国与中俄两国关系的日益密切,以及在全球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中,基于“生存”的视角,面对美国的诉求,蒙古国坚定地回应道:
蒙古国坚决拒绝,在任何情况下,包括美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在其境内建立军事设施。
正如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馆人员在关于中蒙军演的发言所做的那样,这一回应亦由蒙古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的高级官员予以公开发表。
无疑,蒙古国在未来的航向上已明确其选择,甚至主动向美国透露了早已深思熟虑的答案。
蒙古国的“觉醒”早已启动。
三、蒙古国的觉醒
文化层面而言,蒙古国已规划于2025年全面恢复蒙古文的使用,而这一倡议的实施则始于2020年3月。
文字,作为标志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核心符号,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之所以蒙古国此前一直采用基于俄语所创造的新蒙古文,实乃出于文化上的必然依赖。
重启蒙古文的使用,一方面彰显了蒙古国决心坚定地维护自身核心立场的决心。另一方面,此举亦可视作对中国的友好姿态之一。
实则,一旦文字得以恢复,蒙古国与我国内蒙古的文字便实现了无缝对接,这无疑预示着双方合作共赢的美好前景。
经济层面来看,地广人稀已成为蒙古国的一大特征。
幅员辽阔的蒙古国,国土面积达156.65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19大,然而其总人口却不过300余万。
无论是对接中俄的天然气管道项目横贯蒙古国,抑或蒙古国本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国,它都无疑是中俄蒙经济走廊的关键成员。
随着中俄两国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与深化,蒙古国即便仅凭“通行费”一项,亦能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显著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何况蒙古国曾在“友好邻邦”的关系中遭受过严重损失,这一教训尤为深刻。
按常理,蒙古国因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本不应陷入相对“贫困”的境地。然而,它却出人意料地走上了这条路,甚至让众多学者对此现象感到困惑。
事实上,正是由于蒙古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局限,致使国内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支撑,更不用说对矿藏进行开采了。
然而,正是由于“第三邻国”政策,诸多来自中俄的合作机遇付诸东流,使得蒙古国徒然守着一座“宝藏”却无力挖掘,因而也就错失了经济腾飞的机会。
在安全层面,蒙古国亦认识到,即便在和平时期,通过加强外交政治手段,亦能适度优化自身的境遇。
在战时,任何可能引发地区紧张态势的行为,都可能对一个小国带来难以承受的严重后果。
若同意美国驻军,则无疑加剧了潜在军事冲突的风险,鉴于当前国际局势的变幻莫测,此举恐得不偿失。
蒙古国毅然决然地否定了该项决议,从而为自己预留了安全保障的途径。
毕竟,任何国家若欲对蒙古实施任何形式的干预,无不必须穿越我国的领空、领海乃至领土。面对中俄这两个“巨无霸”,这样的跨越实属难上加难。
甚至可以断言,在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稳固的国际友谊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蒙古国几乎堪称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此次中蒙联合军演,远不止是表面上所展现的中蒙友谊的增进,对于俄罗斯而言,其意义尤为深远。
尤其对于才刚刚连任的普京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大礼!
5月7日,俄罗斯当地时间,普京庄严宣誓,正式就任俄罗斯联邦第八届总统,并明确指出,其新任期内首次出访的目的地将是中国。
此前中国也已向普京总统致贺电,祝贺他当选连任。
中国无疑将成为俄罗斯忠实可靠的伙伴,我们双方将肩并肩合作,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惠的原则,共同为推动全球共同繁荣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然而,倘若蒙古国未能作出应有的抉择,俄罗斯的后方便宛如始终悬着一根令人不安的刺。
随着中国军队全副武装踏入蒙古国领土,普京终于拥有了坚实的后方保障,这份礼物无疑是最大的慰藉!
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此次不仅派遣了庞大的军事力量,更携带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装备,充分彰显了中国军队的雄厚实力。
尤为关键的是,本次联合演习的核心宗旨是针对“非法武装组织”的行动。那么,为何特别针对“非法武装组织”呢?
在当今世界的纷争之场上,各类组织与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巴以冲突为例,便可见哈马斯、法塔赫以及巴解组织等众多势力活跃其中。
在俄乌冲突的漩涡中,新纳粹性质的“俄罗斯志愿军”恐怖组织早已被揭露其真实面目。
该组织在美俄情报机构的资助下,积极吸纳年轻力壮者投身恐怖主义行径,俄罗斯政府已将其正式认定为恐怖组织,并对其展开了严厉打击。
这些所谓的“组织”已然演变为当今大国间博弈的关键“棋子”。
毕竟在国际关系中,政治往往高居军事斗争之上。然而,若某些非法武装团体能够名正言顺地实现许多国家原本“难以”达成的目标。
此次中蒙联合军演旨在未雨绸缪,以防蒙古演变成新的冲突焦点。此举不仅使普京及俄罗斯倍感安心,亦让蒙古国得以卸下心头重担,增添了一份宁静。
此举无疑将为地区稳定与和平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彰显了中国作为和平大国的风范与担当!
与此同时,随着中俄蒙三国友好关系的不断深化,蒙古国正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良机。
紧紧抓住这一宝贵机遇,积极寻求与中俄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届时,蒙古国的未来必将迎来腾飞。
结语
自本次军事演习拉开序幕,蒙古国恐怕已不再仅仅是西方国家在我国与俄罗斯之间设置的“监视哨”。
中俄两国之间业已建立的深厚友谊,必将再次翱翔高远,攀登新的高峰。
唯有我国这等实力雄厚、始终秉持和平之道的国家,方为真正值得深情以待、携手共进的良朋益友。
唯有我国,不仅擅长“锦上添花”,更能于“雪中送炭”,方得以汇聚更加坚定的盟友,共创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