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津巴布韦官员现场敲打中企:藏现金、抱团、雇外人引众怒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你的位置: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津巴布韦官员现场敲打中企:藏现金、抱团、雇外人引众怒

一场投资论坛,原本只是例行寒暄,陡然被津巴布韦总统府高级官员的一番直言点燃,会场空气几乎凝固——对着中资企业直说:“别在家藏钱,别搞小圈子。”

几十名中国代表当场表情僵硬,媒体闻风而动,全国议论沸腾。

这不是个别口误,而是多年积怨的爆发。

事情还没过去,新变故又来了:中企员工刚在津被持枪抢劫丧命,安全危机和信任危机扑面而来。

中非商业关系,真的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那天,我凑巧也在哈拉雷,云淡风轻的会场被突如其来的警告彻底打破平静。

穆古蒂秘书长一开口,就像刀子一样横在空气里。

他没绕弯,直言不少外国公司(言下之意,大家都懂)资金不走银行,现金藏屋顶、床下、地板夹缝,甚至亲自查到现场——这种桥段不是电影,是他实际目睹过的。

更让人心惊的是,他进一步点名:有企业只在华人之间小团体里管理,根本不融入、也不雇本地人。

这些话让台下的中资企业高管一下子坐立难安,有人立刻落笔记录,也有人低头沉默——毕竟谁也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说“藏钱”只是看上去的小动作,不透明的小圈子,才是真的刺痛津巴布韦社会的敏感神经。

当地官员讲得直白:你们在津投资多年,赚了钱,却总绕着银行走,不交账,不理社区,甚至工资都是现金塞给自己人。

有人吐槽,有中国矿企老板买来几吨床垫专门塞美元;有人直接用汽车夹带现金出矿区,一天带三四千美金,十天几十万拿走。

有次查账,竟发现钞票藏在卫生间吊顶——荒唐得像段子,却确实发生着。

这些年来,中国是津巴布韦的头号投资国。

水泥厂、矿山、道路、建筑,从城市到乡间,只要有工地就有中国工人。

但本地人逐渐发现,很少有项目能真正把他们带进体系——即便有岗位,也多是临时或体力活,培训和晋升机会几乎为零,薪酬透明度也很低。

更让人心寒的是,不少中企带头搞内部封闭,生活圈和业务运转全靠自己人,有时候连基本的津巴布韦语都不会讲。

长此以往,外来资本和本土社会的间隔、不信任就像日积月累的灰尘,打也打不掉。

穆古蒂这次不拐弯抹角,直接把堵了多年的“气”宣泄出来。

媒体称之为“罕见警告”,社交网络也彻底愤怒。

有人发帖说自己住矿区对面,就只差一条土路,却连电都通不上,有工人爆料自己工伤不赔、工资迟付,还整天被“外来人管着”。

这就像一个揭开的锅盖,里面都快闷坏了。

回头想想,我们的对非投资,很多时候真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外部环境不稳定、银行系统效率低、货币贬值快——所以企业们普遍喜欢现金交易。

讲句实话,不少中企一落地,资金先搅进几个“熟人银行”,能绕开本地管理都尽量绕开。

钱变现容易,但也埋下了币制失衡、经济监管失控的火种。

政府看着银行空空、项目火热,最后发现钱都在流出、税收不上来、账目也藏着掖着。

这不是“藏私房钱”,是直接动了经济兴衰的筋骨。

再往深里说,津巴布韦政府推行本币回归、推动津元流通,靠的是企业愿意把钱交给银行、为经济战略提供真实流动性。

但现金交易盛行,不然就是雇佣关系不透明、合同混乱,导致财政调度完全乱了套。

这时候谁还敢对外来投资充满信心?

企业圈子固守,社区关系生分,语言障碍徒增——孤岛效应一层层加厚,误解和负面情绪也就越来越难解。

穆古蒂最后那句“别形成你们的中国城”,其实是掷地有声的警告:经济合作不是来瓜分蛋糕的,是要一起下场搭桥修路、信任磨合。

要不然,就是新的摩擦和更棘手的对立。

这一连串爆发事件的背后,是长期积攒的隐形压力。

从尼日尔驱逐中企高管封账户,到津巴布韦直接点名发声,本质上都反映了非洲国家当前对“外资主导型经济模式”产生的明显焦虑和不安全感。

非洲政局多变,政策随时翻篇,哪怕一个劲想拉外资,也慢慢发现:失去制度主导权和对本地社区的控制,比资金流失更加致命。

行业数据也说明,近年来中国主导投资曾在刚果(金)被叫停、贷款犹豫,到2024年还出现了大型投资被中方银行拒绝的先例,资金、政策的不稳定在各国间来回拉扯,外企成了最容易被甩锅的对象。

这场“批判大会”结束后,舆论风暴才真的开始蔓延。

各家媒体标题直接:“政府当众警告中国企业藏美元”、电视台连夜采访社区居民,有村民抱怨“矿区挣钱,庄稼地没电,难道这叫合作?”

工人嘴上说不抱怨,但讲到工伤、解雇、临时工资时,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

“中国企业藏钱”“矿山污染”“劳动合同不明”很快成了热议焦点。

而就在论坛之后没几天,2025年7月27日的最新消息又推高了中企身处津巴布韦的风险指数:一名中国矿企员工被持枪劫匪击伤身亡,场面骇人听闻。

中方驻津使馆立刻紧急组织医疗援助,敦促警方加快缉凶行动,同时要求当地加强保护华人和中企。

这种两面没安全感的处境,多少折射出:当信任和规则出现裂痕,单靠金钱已经买不来归属感,环境自然日趋凶险。

中国企业其实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很多中小型中资企业老总私下开会,讨论怎么规避风险、配合政府查账。

有的赶紧把账目清理、员工合同翻译本地化,有的总部派出法律顾问帮助合规,还有不少人主动跟地方官员打交道安抚舆论。

刚起步的企业则变得更纠结——进场又怕踩雷,合规又怕被反复折腾。

使馆的回应很平和,强调中津合作基础扎实,绝大多企业守规矩,希望继续推动项目和文化交流。

政府则加紧出台新要求,各部委表示将对外资公司重点稽查现金流、雇佣合同和环保标准。

说到底,并不是津巴布韦要全面拒绝中国企业。

津方需要投资,但更想要规则、要信任,要对社会利益对等的保护。

中国太多企业习惯先干再补手续、边建边试探本土规则,这种“灵活走钢丝”的传统到了非洲,突然就成了被集体讨伐的靶子。

再加上语言“不通、电不连、账不明、制度不适应”,本该互利共赢的关系开始变味儿。

个人觉得,这一切都需要一场冷静下来的自省。

昨天靠资金驱动的模式,今天在多元利益面前失灵了。

中国企业必须学会与本地一起制订规则,融入社区、透明财务,别把自己锁进只有华人懂的“内循环”。

哪怕最基层的矿区,也该搭建社区沟通平台,培养本地员工,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成现实。

否则,空有项目和资本,也只能在隔阂里越陷越深,终不免遭遇抢劫、冲突甚至政策驱逐的现实风险。

你看,历史总在不断重演。

刚果(金)的投资曲折,最终让贷款止步、项目搁浅,尼日尔近期的高层驱逐,更是一夜之间让中企投资数十亿化为乌有。

津巴布韦的告诫,也是在大局面前揭示了警世意义。

钱和项目带来了短期回报,但倘若相关方始终走不到一起,付出的成本迟早会变成无法承受的后果。

“藏钱”、“圈子”、“警告”,这些词背后藏着的不仅是现实矛盾,更是一次跨文化合作的终极考题。

谁能提前觉悟、主动自省、学会交流、融入规则,谁就拥有了在非洲行稳致远的底气。

如果依然只把非洲当作逐利之地、不愿接受规则融合,只怕好日子不会太长。

新一轮的“投资共识重组”已在路上。

等风波过去,但愿能有更多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合作,少一些尴尬和误解;别只盯着那一间密室数钱,也不再守着一个又一个熟人小圈子过日子。

投资非洲,从来不是独角戏,只有彼此相信、共同成长,路才能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