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事关每个存款人!银行App密集关停,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
爱电竞介绍
爱电竞介绍
你的位置:爱电竞 > 爱电竞介绍 >

事关每个存款人!银行App密集关停,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

你手机里有几个银行App?

我猜至少三个起步,储蓄卡一个,信用卡一个,偶尔还有个什么生活App或者直销银行App在角落里吃灰。

你上一次打开其中两个,可能还是为了激活一张你根本不记得的信用卡。

最近,“银行App迎来关停潮”这事儿上了热搜,评论区一片祥和,大家纷纷表示“早该这样了”、“一个就够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过年了一样。

但这事儿吧,你以为是银行幡然醒悟,决定洗心革面,把用户体验当成圣经来供奉了?

别天真了。

银行App的这场关停大戏,根本不是什么为了用户体验的温情“断舍离”,而是一场迟到了十年的“降本增效”,砍掉的不是别的,正是那些曾经被当成亲儿子的数字僵尸。

这背后的逻辑,扒开了看,全是现实的骨感。

时间倒退个十年,当年移动互联网的春风,吹得所有人都五迷三道,尤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银行。

看着隔壁互联网公司靠一个App就圈了几个亿的用户,银行坐不住了,心里那个急啊,就跟错过了双十一的骨折茅台一样。

那时候的指导思想突出一个简单粗暴:多一个App,就多一个流量入口,多一个入口,就能多卖点理财,多放点贷款。

在这种KPI的指挥棒下,银行内部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App制造运动。

主App负责大而全,信用卡部门不服,说我的用户高净值,必须单开一个App,显得尊贵;个贷部门觉得自己的业务是星辰大海,也得单立门户;企业金融、普惠金融、海外业务,谁都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都得有自己的山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幅魔幻的景象:一家银行旗下App能凑齐一个葫芦娃战队,五颜六色,功能各异。

这就像一个大型健身房,为了多卖课,硬是把场地分成“猛男卧推App”、“仙女瑜伽App”、“大爷康复App”,你办了张通用年卡,还得在三个门口分别扫码、验证、做一套广播体操,最后发现教练都是同一个人,你说魔幻不魔幻?

银行图啥?

图流量。

图数据。

图一个“数字化转型”的PPT能写得好看。

可结果呢?

结果就是用户手机里装了一堆App,像一盘没人吃的彩虹糖,又占地方又粘牙。

查个账单要进信用卡App,买个理财又要跳回主App,登录密码、资产信息各玩各的,办个业务跟玩密室逃脱一样,考验用户的耐心和智慧。

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一种“瞎积薄发”,赌的是总有一款能蒙中。

但他们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金融,天生就是个低频场景。

你没事儿会天天打开银行App看自己的余额傻乐吗?

大部分人只有在转账、还款、穷得揭不开锅时才会想起它。

想把低频的金融硬拗成高频的生活服务,不是不行,但前提是你得做得比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还好。

现实是,大部分银行App的生活服务,都做得跟闹着玩儿似的,优惠券永远抢不到,商城里的东西比京东贵一倍。

最终,这些被寄予厚望的App,大部分都沦为了“高下载、低活跃”的僵尸。

用户黏性持续下滑,单次使用时间从几年前的接近5分钟,跌到了现在的不足3分钟。

这3分钟里,可能还有1分钟是在找密码。

现在,风向为什么突然变了?

原因很简单,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首先,是银行自己不赚钱了。

过去几年,净息差持续收窄,啥叫净息差?

简单说就是银行放贷和吸储之间的利息差,这是银行吃饭的主要家伙。

现在这个差额越来越小,跟刀片一样薄,银行的盈利压力山大。

维护一个App,就像养一个吞金兽,开发、推广、运营、合规,样样都是真金白银。

养十几个,那就是开一个不收门票的线上动物园。

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这些不产生实际效益、纯粹是内部赛马产物的僵尸App,自然成了第一批被优化的对象。

砍掉它们,省下来的钱,够发多少奖金了。

其次,是监管的鞭子抽下来了。

过去银行App野蛮生长,留下了无数后患。

数据孤岛问题严重,每个App都有一套自己的数据,监管想做个反洗钱穿透都费劲。

更要命的是隐私合规,很多中小银行的App在收集个人信息上玩得很花,频繁自启动、超范围索取权限,被监管点名通报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现在监管的意思很明确:把App收一收,别搞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把风险给我管住了。

这与其说是为了用户,不如说是为了方便监管自己,把分散的风险点,集中到一个可以一锅端的数字化系统里。

最后,是用户真的用脚投票了。

信用卡发卡量连续多个季度下滑,直销银行这种曾经的“互联网新贵”,如今更是凉得透透的。

北京银行作为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现在连自己的直销银行App都关了,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当增量市场消失,行业进入残酷的存量搏杀,银行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与其花大力气去拉一个根本不会打开App的新用户,不如想办法把现有用户伺候好。

所以,关停App,整合功能,与其说是战略远见,不如说是一次被现实毒打后的无奈之举。

那么,银行“瘦身”之后,然后呢?

把十几个App的功能,一股脑塞进一个超级App里,用户体验就真的会变好吗?

这更像是一场赌博。

现在的“瘦身”,更像是把一堆乱七八糟的食材,不管三七二十一全扔进一个锅里炖。

能不能炖出佛跳墙不知道,但大概率是一锅东北乱炖。

味道好不好,全看掌勺师傅(产品经理)的良心和手艺了。

一个臃肿不堪、入口藏得比地雷还深的超级App,可能比十几个小App更让人抓狂。

未来银行App的竞争,不再是谁的渠道多,而是谁能真正理解用户。

竞争的焦点变成了三样东西:用户活跃度、资产管理规模(AUM)、场景生态话语权。

说白了,就是得搞“快种快收”的模式。

怎么提升活跃度?

别总想着搞什么宏大叙事,就从水电煤缴费、公交卡充值这些轻量级场景入手,用高频的生活需求带动低频的金融需求。

怎么增长AUM?

别天天给用户推荐那些连基金经理自己都不买的理财产品了,搞点智能投顾,针对不同用户做点个性化资产配置,服务好存量客户比什么都强。

怎么做场景生态?

别再想着大而全了,银行做电商,做社交,大概率是炮灰。

不如聚焦自己客群最匹配的垂直领域,比如汽车金融、教育、医疗,跟专业的场景方合作,把支付流踏踏实实地转化为理财线索。

最终,银行App的角色要从一个单纯的“渠道方”,进化成一个“生态组织方”。

这意味着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都要跟着变,打破部门墙,建立跨职能的敏捷团队。

这很难,难于上青天。因为这挑战的是银行百年来的基因和文化。

但没办法,时代变了。

当多App策略失效,跑马圈地的红利吃干抹净,银行们必须回答一个终极问题:当用户不再需要那么多App时,他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你?

这个答案,恐怕比关停几个App要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