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两大问题:产能过剩与质量不过硬
先说说产能过剩吧,很多人一提这个就觉得是 “东西太多卖不出去,堆在仓库里落灰”,但啊绵觉得没那么简单,其实是 “结构性过剩”,简单说就是 “低端的多到没人要,高端的不够抢”。
举个栗子,光伏行业,这几年国内扩产扩得厉害,2023 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光伏组件产能差不多 600GW,可全球一年的需求也就 300 多 GW,这一半的产能 怎么消化?
只能打价格战,去年很多小企业卖组件的价格比成本还低,扛了几个月就倒闭了。
但你说光伏产能真的全过剩吗?
也不是,那些搞高端技术的企业,比如做 HJT、TOPCon 电池的,转换效率能到 26% 以上,订单排得满满当当,满产都赶不上需求,过剩的其实是那些技术落后、转换效率不到 23% 的产能,留着也是浪费资源。
再说说家电行业,就拿空调来说,2023 年国内空调产能大概 2.5 亿台,可实际销量也就 1.3 亿台左右,产能利用率不到 60%,一半的生产线都在 “晒太阳”。
为啥会这样?
啊绵觉得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前些年地方政府的 “GDP 冲动”,以前很多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给企业批低价土地、免几年税收,有的还直接给补贴,企业一看 “这买卖划算”,不管市场有没有需求,先把厂建起来再说,结果大家都这么干,产能一下就冒过头了;
二是房地产行情好的时候,家电需求跟着涨,企业以为 “这势头能一直持续”,拼命扩产,结果后来房地产降温,新房卖得少了,家电需求也下来了,产能就这么过剩了。
还有更有意思的现象,就是 “过剩” 和 “短缺” 居然同时存在。
比如老年人需要的适老化家电,像带扶手的浴缸、大字体的洗衣机、能语音控制的电饭煲,市场上找半天都没几款,产能严重不足;
可普通的洗衣机、冰箱,各大厂家还在拼命生产,仓库里堆得满满当当。
这说明不是需求没了,而是我们的产能没跟上真正的需求,光顾着做 “大家都在做的”,没去想 “大家真正需要的”,这才是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
再聊聊质量不过硬的事,这个可能大家日常感受更深。
比如买个电风扇,有些国产品牌用了两年就开始 “嗡嗡” 响,转起来还震荡,夏天吹着都闹心;
可要是买个日本、德国的牌子,用个十年八年还是好好的,噪音小、风力稳。
往高端领域说,工业母机: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国内虽然能生产五轴机床这种机床能加工复杂的零件,比如飞机发动机叶片,但精度和稳定性跟德国的德玛吉、日本的马扎克比,还是有差距。
据行业数据,2023 年国内高端五轴机床的市场份额,进口品牌占了 70% 以上,国产的大多只能在中低端市场打转,比如加工简单的五金件,复杂点的活还是得靠进口机床。
医疗器械领域更明显,比如医院里用的高端 CT 机,很多三甲医院选的都是西门子、通用电气的产品,国产的虽然价格能便宜 30% 左右,但在分辨率、扫描速度上不如进口的,医生看片子的时候总觉得 “差点意思”,患者也更愿意选进口的,怕耽误病情。
啊绵身边有朋友做医疗设备销售,他说国产设备要想打进三甲医院,得花好多功夫做演示、出报告,证明质量没问题,有时候就算价格低,医院也不敢轻易换,怕出医疗事故。
消费品领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母婴产品,很多家长宁愿花高价托人从老外带奶粉、婴车,不是不爱国,而是之前出过一些国产奶粉质量问题,心里有阴影。
网友开玩笑说 “国产奶粉再好,也怕家长的‘进口滤镜’”,这话虽然有点扎心,但也反映出国产产品在质量口碑上的短板:不是现在质量不行,而是以前的坏印象太难改。
为啥质量上不去?
啊绵琢磨了很久,觉得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研发投入不够,很多企业宁愿把钱花在请明星代言、搞直播带货上,也不愿意投在研发上。
比如有些家电企业,一年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不到 3%,可华为研发投入占比常年在 15% 以上,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
没有研发投入,怎么搞技术突破?怎么提升质量?
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有些行业的国家标准比国际标准低,企业只要达到国标就算合格,没必要追求更高质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凑活能用”的心态,反正达标了就能卖,干嘛花心思做得更好?
三是缺乏长期主义,很多企业追求短期利润,想的是 “赚快钱”,比如做个家电,能省就省,用便宜的零件,简化生产流程,卖出去就行,不管后续会不会出问题;
可德国、日本的企业不一样,比如博世、丰田,都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专注做产品,慢慢积累技术、打磨质量,形成了 “质量好”的口碑。
不过啊绵觉得,这两个问题不是没法解决,关键是找对方向。
先说说产能过剩,一方面要 “去低端产能”,国家这几年一直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产能,比如钢铁、水泥行业,很多小厂因为环保不达标、技术落后被关掉了,剩下的大厂产能利用率反而提高了,2023 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比 2018 年提高了 8 个百分点,这就是好事。
另一方面要 “补高端产能”,比如光伏行业,企业现在都在研发更高效的电池技术,隆基的 HJT 电池转换效率都超过 26% 了,晶科的 TOPCon 电池也到了 25.8%,这样的高端产能不仅不愁卖,还能卖到高价,赚更多利润,不用再打价格战。
还有 “走出去”这条路,利用 “一带一路”把部分产能转移到需求大的国家。
比如家电企业海尔,在东南亚设了好几个工厂,生产的空调、冰箱直接在当地销售,既规避了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比如关税高,又消化了国内产能;
2023 年海尔在东南亚的空调销量增长了 20%,比国内市场好多了。
光伏企业也一样,在巴西、印度建厂,利用当地的太阳能资源搞发电项目,同时带动国内组件出口,这比在国内 “内卷”好多了。
质量方面,国家一直在推 “质量强国”战略,比如 “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就是要让国产产品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企业也在慢慢转变,比如美的推出了高端品牌 COLMO,主打智能、节能,价格比普通产品高 50% 以上,但销量还不错,2023 年 COLMO 的营收增长了 40%,说明国产产品只要质量上去,消费者愿意买单。
再说说工业母机,这些年国家加大了研发投入,沈阳机床、科德数控都推出了自己的五轴机床,虽然跟进口的还有差距,但已经能满足部分国内企业的需求了,比如加工汽车零件、模具。
啊绵查过数据,2023 年国产五轴机床的市场份额比 2020 年提高了 15 个百分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还有医疗器械,迈瑞医疗的监护仪、超声设备,在全球市场的份额都进了前三、质量已经不输进口品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医院都在用迈瑞的设备。
另外,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以前觉得 “进口的一定好”,现在很多人发现国产产品质量也不错。
比如华为手机,拍照、续航都很好,很多人换手机的时候会优先选华为;
大疆无人机就更不用说了,在全球市场占了 70% 以上的份额,老外的专业摄影师都在用。
网友现在开玩笑说 “以前出国带马桶盖,现在出国带华为手机、大疆无人机”,这就是质量提升带来的口碑变化。
说到底,产能过剩和质量不过硬,都是中国经济从 “高速增长”转向 “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不是绝症。
啊绵觉得,只要我们不回避问题,企业肯沉下心做研发、抓质量,不搞 “短平快”的投机,国家政策再加以引导,比如加大对研发的补贴、完善行业标准,这两个问题迟早能解决。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