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光40亿,风口变笑话,无人超市彻底凉了
咱们今天来聊一件几年前特别火,现在却几乎听不到声响的事儿——无人超市。
大家可能都还有印象,那会儿走在街上,冷不丁就能看到一个透明的玻璃盒子,里面摆满了商品,但是没有一个店员,进门得刷脸或者扫码,拿了东西直接走,手机上就自动扣钱了。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可太先进了,以后买东西是不是就跟科幻电影里一样方便了?
资本市场更是闻风而动,据说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有超过四十亿的资金涌进了这个行业,好像谁不参与进来,谁就要被时代淘汰似的。
可是,这股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没过两年,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无人超市,大部分都关门大吉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个号称要颠覆零售行业的未来科技,怎么就成了一个虎头蛇尾的故事?
那砸进去的四十亿真金白银,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
这股风潮的源头,其实是在美国。
2016年底,全球知名的电商公司亚马逊,在自己的总部西雅图开了一家名叫“Amazon Go”的实体店。
这家店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收银员,顾客进门时用手机应用扫个码,然后就可以在店里随便拿东西,拿完直接走出门就行,系统会自动识别你拿了什么,然后从你的亚马逊账户里扣款。
这个概念一出来,立刻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虽然当时它只对内部员工开放,但那种“拿了就走”的购物体验,听起来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中国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们,向来对新事物有着极其敏锐的嗅觉。
看到亚马逊开了这个头,国内市场立刻就沸腾了。
从2017年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无人零售运动在中国全面展开。
咱们国家的学习能力和执行力是世界一流的,很快,各种各样的无人超市、无人便利店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阿里巴巴推出了“淘咖啡”,京东搞了“X无人超市”,就连卖饮料的娃哈哈也宣布要进军无人零售。
除此之外,还有像缤果盒子、猩便利、果小美这些新兴的创业公司,它们拿着大笔的融资,迅速在全国各地铺开网点。
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仅2017年一年,国内无人零售领域的融资事件就超过了九十起,总金额高达四十多亿元。
那阵势,几乎可以和前些年的共享单车大战相提并论,整个市场都充满了乐观和狂热的气氛。
很多人都真心相信,一个不需要排队、不需要人工结账的全新零售时代,马上就要到来了。
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
当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
从2018年开始,坏消息就接连不断。
最先倒下的是一批依靠融资烧钱的中小企业,比如“猩便利”被曝出大量裁员,“果小美”陷入资金危机发不出工资。
紧接着,一些规模较大的连锁品牌也撑不住了,北京的“邻家便利”一口气关闭了一百六十多家门店,每个月的亏损额高达五百万元。
曾经作为行业标杆的“缤果盒子”,也走到了裁员和收缩业务的地步。
到了后来,这些曾经的明星项目,甚至已经引不起媒体的兴趣了。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一个看起来如此先进的商业模式,会这么快就走向失败?
其实原因很复杂,是技术、成本和人性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大的一个误解就是所谓的“无人”。
我们普通人以为的无人超市,是靠着高级的人工智能和摄像头自动运转的,从而省下了店员的工资。
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店面前端虽然“无人”,但后端却需要一个庞大的“有人”团队来支撑。
就拿领头羊亚马逊来说,后来有报道揭露,它的系统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识别,有大量的交易需要人工在后台通过看监控录像来确认。
据说亚马逊为此在印度雇佣了上千名员工,专门做这种人工审核的工作。
这就像我们看魔术表演,台前只有一个魔术师,但幕后可能有一个团队在配合。
这么一来,不仅没有省下人力成本,反而因为需要高技能的审核人员,成本可能更高了,而且效率也并不理想。
国内的无人超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技术远没有宣传的那么成熟。
其次,技术本身存在着硬伤。
当时主要有三种技术方案,但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难题。
第一种是最高科技的“机器视觉识别”,也就是用大量的摄像头来追踪顾客和商品。
这种方案听起来很厉害,但成本非常高,给一家小店安装一整套设备可能就要花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而且,它的识别准确率也并非百分之百,比如顾客拿了两瓶包装很像的饮料,系统就可能认错。
同时,店里布满了摄像头,也让很多顾客感到不舒服,觉得自己的隐私被侵犯了。
第二种方案是给每件商品贴上一个叫“RFID”的射频标签,相当于给商品办了个电子身份证。
这种标签成本不高,但问题在于贴标签这个动作需要大量的人工,一个超市里成千上万件商品,工作量巨大。
而且在结算时,如果购物篮里的商品堆叠在一起,标签信号会互相干扰,导致识别失败。
第三种方案最简单,就是让顾客自己用手机扫描商品上的二维码来结账。
但这种方式的用户体验非常差,顾客会觉得“我来买东西,怎么还得自己干收银员的活儿”,完全没有享受到便利。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低估了经营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考验。
由于店里没有店员看管,商品的丢失和损坏率非常高。
有数据显示,一些无人超市的商品损耗率甚至达到了百分之十五,这意味着每卖出一百块钱的东西,就有十五块钱的商品不见了。
这个数字对于利润本来就很薄的零售业来说,是致命的。
同时,安全问题也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2019年,广东湛江就发生过一起团伙持刀抢劫无人超市的案件,因为店里没人,犯罪分子可以肆无忌惮地把货架搬空。
当一个购物环境连最基本的安全感都无法提供时,消费者自然会选择远离。
到了今天,我们环顾四周,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无人超市早已难觅踪影。
反倒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自动售货机,以及近年来兴起的智能快递柜,活得很好。
为什么呢?
因为它们的功能非常专注、简单,成本可控,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个小而明确的需求。
而无人超市的故事,则成了一个商业上的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技术很重要,但它不是万能的。
零售业的核心,不仅仅是买卖商品,更是一种服务。
顾客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拿了就走的便捷,还有店员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专业的商品推荐,以及购物过程中那种轻松、安心的氛围。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温度,是再先进的摄像头和算法也无法替代的。
这场耗资四十亿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它也为我们国家在探索新零售的道路上,提供了一次宝贵而深刻的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