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弹射画面公开,美媒认可了:胜利、震撼、里程碑、印象深刻
美国《战区》那篇报道,说实话是有点意思的。9月22日,他们居然一口气夸了中国福建舰,还不是那种勉强肯定,而是连“震撼”“里程碑”“胜利”这些词都用上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直接承认福建舰已经具备实战部署能力。
这可是个大变化。以前美媒报道中国军工,特别是航母,套路都很熟:技术落后但投入巨大;看起来先进却难量产;怀疑某个细节有缺陷;厉害是厉害,但没打过仗……一句话,就是不承认中国真领先。这次倒好,从头到尾没翻脸,甚至有点自惭形秽的味道。
报道里有几点亮眼信息。第一,中国官方首次公开福建舰上多型固定翼舰载机的完整起降测试画面,既有J-35隐身舰载机,也有J-15T新型弹射战机,还有KJ-600舰载预警机。三种机型同场测试,画面干净利落,一看就是经过系统整合的。
这三型战机定位很清楚。J-35负责制空和隐身突防,类似美国F-35C的角色;J-15T就是多用途打击平台,成熟稳定;KJ-600舰载预警机则是远距预警与战场信息中枢。这套组合,过去只有美国航母系统能完整实现。现在中国舰队也具备这种从制空、打击到预警的一体化能力了。
更让美媒“破防”的,其实是电磁弹射系统。福建舰一次性完成了三型战机的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测试。从画面看,不只是能起飞,还能连续弹射、快速复位。这意味着它不仅能一次完成起降,还可能形成高频次出动的作战节奏,而这在航母作战体系里是关键能力。
美国海军的福特号,虽然也用了电磁弹射,但到现在还没完成F-35C的电磁弹射试飞。美媒自己承认,J-35已经成为全球首款成功从电磁弹射起飞的隐身战机。这条信息,可不是他们随便放的。
再看技术路径,福建舰研发阶段直接跳过了蒸汽弹射,选择了电磁弹射一步到位,美媒自然不可能不注意到。福特号前后花了十多年才解决电磁弹射的故障问题,而从目前画面来看,中方这套系统运行稳定,还适配多种舰载机。这不仅仅是进度快,而是跨越式的发展。
对比过去的辽宁舰、山东舰,用滑跃起飞意味着很多作战限制,舰载预警机不能弹射,战机满油满弹起飞也很难实现。福建舰的出现,把这些天花板全捅破。它第一次让中国航母具备了完整的空中平台能力,是< b >真正能打仗的航母。
美媒的态度变化,从字里行间也能看出来。他们特意强调福建舰是全球第二艘使用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但又补上一句,这艘船已经实现了平台、战机、系统的三合一整合。意思就是,技术和进度都整合到实战水平,超出了他们心理预期。
过去的报道,总会在吹一吹后找机会加个转折,或者用“但”“不过”引出一堆质疑。这次没有,全篇就是夸。你说他们是突然爱上中国航母了?显然不是。这是因为面对公开的实测画面和能力,他们没法再用旧套路去淡化。
更微妙的是,这种正面评价,还来自一家在军事圈内有“军武界彭博社”之称的美媒。《战区》平时可是不轻易服软。这次他们不光服了,还把“印象深刻”挂在嘴边,不给任何反驳空间。
从战略意义看,福建舰把中国航母的发展拉到了一个新起点。在体系缺口被补齐之前,航母更多是实力象征和训练平台,一旦具备完整制空、打击、预警组合,并能用电磁弹射持续高效出动,就是真正的平台级武器了。这意味着中国海军在远海行动和大规模空战中,能用完整的立体作战体系进行部署。
连美媒都不得不承认,福建舰的出现,让他们原本的心理优势受到了冲击。福特号的“全球首”头衔还没捂热,就被福建舰补位成了“全球第二”,而且在隐身战机电磁弹射这一单项上,中国是第一个做出来的。
这背后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电磁弹射不仅仅是“能弹起来”这么简单。稳定性、节奏以及对不同机型的适配,是航母能否保持高强度出动的核心。福建舰展示的,是一次连续发射、快速复位的能力,这点尤其戳中了美军的痛处。
结合国内外报道来看,这次测试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战略信号。电磁弹射配合舰载预警机,意味着航母编队的感知范围和反应时间大幅提升,再加上隐身战机的突防能力,整体作战链条完整可用,这才是真正的威慑力。
福特号或许还会继续完善它的体系,但现在的事实是,福建舰已经在关键技术上交出了实测成绩单。美媒用“胜利”来形容,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承认:他们没法否认中国在这个领域的跃进式进展。
所以,这次看似是一篇普通的军事报道,实质上是在用他们认可的语言,告诉读者中国航母的变化,不只是造出来了,而且能打了。福建舰完成了中国航母从象征到实战的跨越。这不是抹黑就能掩盖的现实,也是对外界心理预期的一次直接冲击。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