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氢技术全球领跑!石油或将跌破“白菜价”,西方能源巨头急了?
石油,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其每一次脉动都牵动着亿万人的生活,更维系着国家的能源命脉。长久以来,我们对这份黑色黄金的依赖令人忧虑,去年高达5.64亿吨的进口量,消耗了惊人的3400亿美元外汇,这无疑是国家经济肩上沉甸甸的负担。
犹记得去年盛夏,国际油价一度冲上每桶130美元的高位,那份无形的压力让许多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出行习惯。深踩油门时多了一丝犹豫,甚至连空调的使用也变得小心翼翼,这便是油价波动最直接的民生写照。
面对传统能源的重重挑战与对进口石油的深切依赖,中国正积极擘画一条全新的能源路径。近年来,氢能技术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崛起,被视为构建未来能源体系的基石。特别是海上风电驱动海水制氢的突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能源自主的宏伟蓝图。
中国科学家们,正从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寻觅着破解能源困局的钥匙。这项颠覆性的清洁能源技术,不仅有望大幅削减对石油的依赖,更将深刻重塑全球能源格局,为国家注入一股澎湃的新动能。一场以中国智慧为先导的能源变革,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拉开序幕。
风起海疆,氢涌未来
在氢能领域,中国正将海上风电与海水直接制氢进行深度融合,这正是我们的核心战略方向。然而,这项技术在早期探索中曾遭遇巨大的瓶颈,海水中的高盐分和氯离子,对普通电解设备而言无异于致命毒药,往往不到半天便使其彻底失效。
长期以来,海水制氢技术似乎只存在于实验室的图纸上,难以触及实际应用的门槛。直到深圳大学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东方电气集团携手攻关,才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他们巧妙结合物理力学与电化学的原理,成功攻克了这些核心技术难关。
科研团队还匠心独运地研发出特种耐腐蚀涂层和新型催化剂,使得这项创新技术能够直接利用海上风电的能量。从茫茫海水中,我们如今可以制取出纯度高达99.9%甚至99.99%的氢气,这无疑是技术领域的一次里程碑式飞跃。
氢能探险记,步步为营
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进展在近期密集呈现。去年6月,海上风电直接电解海水制氢一体化首次成功运行,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今年1月,谢和平团队与东方电气联合进行了无淡化海水直接制氢的规模化陆地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今年2月,深远海电力的高效传输装置单机功率已跃升至1兆瓦,这无疑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在4月,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预示着氢能全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正逐步打通。
今年5月,氢致能源的电解海水制氢成果被正式收录进《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紧接着在6月,团队公布了凝胶电解质赋能相变迁移方法,确保了系统即便在3到8级海风和0.3到0.9米海浪的恶劣海况下,仍能保持稳定高效运行。
今年8月,全球首个每小时110立方米海水无淡化直接电解制氢技术及系统装备项目在深圳大学正式启动。这个作为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的项目,专注于分体模块化技术,旨在进一步推动其规模化应用与推广。
在青岛沿海的示范项目已能稳定产出氢气,并且每公斤氢气的成本成功控制在20元人民币以内,令人欣喜。这些技术进步正逐步解决副产物生成和离子分离等核心问题,并初步构建起涵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及氢气应用等环节的完整氢能产业链。
绿氢破浪,油价何去
氢能,这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其应用前景广阔无垠,足以覆盖工业、交通、电力乃至航天等多个战略性领域。氢气驱动的交通工具,运行时仅排放纯水,其显著的环保优势,特别适用于长途运输场景,有望成为传统燃油车辆的有力替代者。
绿氢的大规模普及,将为中国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与国家战略安全优势。若氢能能广泛替代石油,中国每年有望节省高达34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从而大幅提升国家的能源自主性和经济韧性。
全球石油价格的起伏,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牵引,包括后期油田开采难度增加导致的高成本、储采比的变化与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如中东局势和俄乌事件对石油供应的持续扰动。
国际能源署(IEA)预测,今年全球石油市场可能步入供过于求的局面,主要经济体表现疲软,需求增长明显放缓。IEA报告指出,今年石油供应过剩量预计在每天95万至140万桶之间,而氢能的推广将进一步抑制全球对石油的需求。
海水制氢利用了取之不尽的海洋资源,结合海上风电,可有效避免长距离能源传输损耗。若制氢成本能降至合理水平,交通领域可能加速转向氢燃料车辆,这种转变极有可能导致石油价格回落,甚至有专家大胆预言石油将迎来“白菜价”的时代。
IEA还预测,到2030年全球氢能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一规模几乎相当于沙特阿拉伯全年的石油收入总和,显示出其巨大的经济潜能。中国积极规划,到今年底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将达到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10万至20万吨。
这些宏伟目标与中国的“双碳”战略高度契合,旨在大幅减少环境污染,共建绿色家园。尽管石油目前仍是主要的能源支柱,但氢能的补充作用日益凸显,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未来可期。
中国智慧,擘画能源新篇
中国政府对发展绿氢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为未来指明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今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政策支持将持续发力,氢能已正式纳入国家能源管理体系。
政府通过33项具体举措,大力支持氢能项目的落地生根,全国已有22个省份将氢能发展纳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出自上而下的坚定决心。去年,多家央企已积极涉足氢能领域,例如青岛炼化的中试装置投入运行,彰显了国家队的强大推动力。
今年第二季度,国家能源局发布会强调了氢能制取、储运、利用全链条的突破性进展,令人振奋。截至今年,中国的绿氢项目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总规模达到1182兆瓦。预计到今年,中国的氢能产能将超过5000万吨,陕西等省份也设定了40亿元的氢能产值目标,雄心勃勃。
中国拥有绵延的海岸线,蕴藏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海上风电资源。截至去年底,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41.27吉瓦,占据全球海上风电总量的49.6%,这为大规模海水制氢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基础和广阔前景。
预计到今年,全球氢能产能将超过25万吨,其中中国在全球氢能产能中将占据约一半的份额,并且在电解槽出货量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这无疑是创新驱动的最好证明。这一系列成就,源于中国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与不懈努力。
传统能源企业已明显感受到了转型的紧迫性与巨大压力。某石化企业高管坦言,如今讨论企业转型比讨论油价波动更为频繁,这深刻反映了行业内部正在经历的剧烈变革。能源专家李教授将当前氢能发展比作1990年代的互联网初期,强调技术突破的迅速性与颠覆性。
这些成就不仅显著提升了国家能源安全,降低了对石油的依赖风险,更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份额和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中国正以其独特的智慧和力量,引领全球能源转型的新浪潮。
笔者以为
尽管海水制氢技术仍需在真实海域进行更长时间的验证,并积累更多运行数据,从实验室逐步迈向商业化大规模应用,但中国已坚定地从依赖进口转向了自主创新的康庄大道。
这场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的根本性转型,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未来的孩子们,会好奇地翻阅教科书,不解为何书中曾记载石油价格如此昂贵。
中国在绿氢领域的领导力,不仅是科技的巨大进步,更是国家在国际能源领域话语权的显著提升。正如青岛海岸边,白色制氢设备与蔚蓝大海相映成趣的景象,我们或许真的能见证石油变成“白菜价”的那一天。这项技术突破,将首先对哪些行业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