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弼新疆考古,三重证据法,定格丝路历史
1927年,黄文弼扛着考察装备,一头扎进了茫茫新疆。他不是头一个嚷嚷着要“走丝绸之路”的人,但绝对是第一个拿着中国护照、正儿八经给咱们自己的历史“充门面”的考古人。在那会儿,西方探险家们早已在中国西北忙得不亦乐乎,有发明了“丝绸之路”概念的,有把楼兰古城的壁画卷成一捆就往家送的,谁都想分一杯“考古羹”。中国缺少这样“自产自销”的考古队伍,于是,黄文弼站了出来,开始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西北田野探险。
你说那时候条件有多艰苦?春天做旅行,秋天啃压缩干粮,冬天和风沙作伴,走的路加起来快绕地球一圈。黄文弼的考察不只是“走马观花”,光采集品就装了八十多箱。遗址记录、路线测绘、文献对比,能想到的细节全都拼完。他研究过塔里木河怎么变道,琢磨过楼兰为什么突然消失,还细究过两个汉代张骞到底是不是一条路,像给“西域地理”理头发一样,连胡子眉毛都分得清清楚楚。很多关于古代交通、民族迁徙、城邦布局的说法,就是从黄文弼这里被理顺的。
可那时候的新疆,可不是今天朋友圈打卡的新疆。二十世纪初的西北,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边疆安危紧张得跟胡琴后弦一样。欧洲、俄罗斯、日本的“学者”天天带着锄头、铁锹来找宝,非但科学味不浓,私心还不小。面对一帮外国人挑拨离间,黄文弼特别清楚,守土先得守心,守心必须先守文化。国家越弱小,越容易被割裂、被误解,文化就成了最硬的“地基石”。
有趣的是,黄文弼不固执死搬书本。传统中国史学讲究查古书、翻碑记,考古只是辅助。到了他这里,三板斧全挥起来——查书、挖土、实地走。比王国维的“两重证据法”多一层,黄文弼主张“三重证据法”,书本、遗址、脚印三结合。因此他不单靠学问吃饭,更靠脚底板挣分。他手绘的考察路线,细致到让后来的考古队都得照着打卡。他还把考古和历史、地理、人类学、植物学这些杂七杂八的知识都搅到一锅煮,搞出了许多前无古人的理论。
1938年,抗日战争最吃劲的时候,黄文弼带队去调查张骞墓。国家困难关口,考古不再只是学术,成了鼓舞民族士气的法宝。老百姓一听“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还在,信心也多了几分。这种“冷门纪录片”式的考古实践,实际上让文化根子更牢,外人想动摇也难。
其实黄文弼远不是只会挥锄头的“硬汉子”。写论文、编报告,他也样样在行,像《谈古代塔里木河及其变迁》《略述龟兹都城问题》这些文献,今天一查文献还有人引用。甚至那些带着考据味道的历史地理文章,比如两汉西域路线、楼兰国消亡之谜,国外专家读了也不得不点头。他在新疆、罗布泊、敦煌、吐鲁番这些地方蹲守几年,留下的照片和记录成了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的“原始样本”。
说回当时的西北科学考查,那是一场国际大行动。瑞典人斯文·赫定“盯”上新疆,中国学界一看差点炸了锅。最后还是达成中瑞联合协议,双方共同带队,为中国争回了主动权。这其中黄文弼算得上是定海神针,一头连着外国专家对话,一头带着本国学人赶路。最后的收获,也实实在在落在了中国学术的“口袋”里。
再说,他的师资,也够扎实,既拜过王国维,也跟着旅顺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摸爬滚打。到了南北战乱、政局频变的局势下,他还安心操办考古工作,实打实地推动学科发展。他不是那种光说不练的“纸上谈兵”,带着一帮助手,足迹遍及西北大漠、盐湖、绿洲和断壁残垣。每次发掘回程,不光带回来文物和遗址资料,更重要的是带回了对祖国历史的最新认知。
坊间流传一句话:黄文弼的足迹有历史书厚,推翻的偏见比沙丘还多。他的考察和研究,直接启发了新中国之后西域考古的走向。后来新疆的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几乎都“拜读”过黄文弼的手稿和报告,哪怕隔着一甲子时光,也觉得“有话直说”的作风很少见。
还有让人佩服的,是他对理论和实操的平衡。他主张,考古不光是挖土堆石头,更要善用地理、语言、物理、生物这些“边角料”。别人觉得“土坷垃么值几个钱”,他却能从一颗陶片、一堆草籽里推断出千年波折。今天许多多学科交叉的考古牛人,经常发现,他这套方法其实是“祖师爷级别”。
《神秘的西域》这本书,也算给他几十年研究做了个“集大成”。别以为它只是一本死文件,里面对新疆地理、民族分布、历史变迁的研究梳理,条分缕析,就算不是历史专业,看一遍也能看出个大概。这种历史、考古、地理三合一的“大混搭”,正是黄文弼式思考的代表。
最终你会发现,在黄文弼身上,有一种“干大事不拘小节”的气魄。他既是田野里的劳模,又是书桌上的细究专家,别人口中的“死板专业”到他这里变成了“活泼生动”。中国考古学从“跟着别人学”到“说自己的话”,黄文弼其实扮演了“开山斧”的角色。
中国西北的边疆线,历史上一直多灾多难。可有个像黄文弼这样的人,在大风沙和琼浆玉液之间选了守边考古,终于没让后来的学人喝“西北风”,还能喝到“文化奶”,这才叫真的不容易。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