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员,盯紧土方变化,防二次塌方!
咱们老百姓过日子,最怕的就是个“万一”,尤其是那些意想不到的灾祸。
就说这地下施工,看着好像挺安全,可谁知道脚底下、身边这些泥土石头,什么时候就突然不安分了?
一旦发生个塌方,那真是要命的事。
更让人揪心的,是救援的时候,好不容易人找到了,结果又来个“二次坍塌”,那可真是雪上加霜,把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一下又浇灭了。
所以,那些在塌方现场救人的消防员们,他们最最要紧的一件事,可能不是别的,就是得“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这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压力和考验。
那到底这个“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是啥意思?
它在实际救援里头,到底有多大的作用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
时间回到今年的7月11日,黑龙江双鸭山市尖山区的一个工地上,一名工人正在地下忙活着,准备安装燃气管道。
这活儿看着普通,可是在地底下干,危险系数自然就高。
就在他专心施工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意外说来就来!
坑道边上的泥土突然就松了,接着“哗啦啦”地塌了下来。
这工人反应不及,瞬间就被埋在了两米多深的坑道里,胸部以下全被泥土压得死死的,根本动弹不得。
想想看,一个人被埋在土里,动都动不了,那心里头得有多绝望?
接到报警,消防员们那是争分夺秒地赶到了现场。
他们一看这情况,知道救援必须快,一秒都不能耽搁。
可是,就在他们紧张地施救,希望能尽快把被困工人挖出来的时候,更大的危险突然降临了!
坑道里又传来了“轰隆”一声,泥土和石头再次往下掉,这就是大家最害怕的“二次坍塌”!
这一下要是砸到人,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在塌方点旁边,除了被困工人,还有他的工友,以及正在施救的消防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名消防员根本来不及多想,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了最前面!
那意思很明确,就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挡住那些滚落的泥土和石块,不让它们砸到被困的工人和他身边的战友。
据说,为了能更好地挡住,他甚至用大腿去抵住一块下滑的泥土。
这得是多大的力气和勇气?
那可不是开玩笑的,要是石头太重,腿骨都可能断掉!
可他根本顾不上这些,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救人!
现场的工友们一看这情况,也急了,都想往坑道里冲去帮忙,但消防员立刻喊住了他们:“别下来!别下来!”这一声喊,不仅阻止了工友们可能面临的危险,也避免了更多人陷入险境。
经过将近40分钟的紧张营救,被困工人终于被成功从泥土里救了出来,随后被紧急送往医院,万幸的是,他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这名消防员的举动,让无数人感动,也让大家看到了什么叫做真正的英雄。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身为盾”的含义。
还没过多久,到了10月11日下午,贵阳市南明区的一个施工现场也出了事。
同样是一名工人在更换地下管道的时候,施工现场突然就塌了,他也是下半身被埋在土里。
消防员们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这位被困工人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了。
更让人担心的是,坑道两边的碎石和泥土还在不停地往下掉,这意味着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垮塌。
这种情况下,盲目地冲进去救人,不仅可能救不了人,还会把救援人员自己也搭进去。
面对这种风险,贵阳的消防员们就展现了他们专业和细致的一面。
他们在展开救援之前,心里就已经把“二次垮塌”的可能性考虑进去了。
所以,他们没有直接冲上去,而是先做了个非常重要的安排:他们专门指派了一名安全员,这个安全员的任务可不轻松,他要“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
这个“时刻观察”可不是随便看看,他是要紧盯着坑道周围的泥土、石块,看有没有新的裂缝出现,有没有细小的泥土在往下掉,听有没有异常的声音,这些都是二次垮塌的征兆。
一旦发现任何不对劲的地方,他就要立刻发出警示,提醒救援人员和被困者注意。
这种提前的预判和周密的安排,就像给救援现场加了一道“安全锁”,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安全。
有了这道“安全锁”,救援人员才能更安心地在坑道里施救。
最终,这次救援用了三十多分钟,被困工人也被顺利救出并送往医院。
幸运的是,这次虽然有二次垮塌的迹象,但垮塌的体量不大,而且由于有了提前的防范措施,不管是救援人员还是被困工人,都没有受什么伤。
这就说明,“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这种预防性的工作,有多么重要。
它能把潜在的危险提前识别出来,让救援变得更加安全有效。
到了12月14日中午,安宁市金方街道一个小区的地下室负一层,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故。
这次情况更复杂,工人在施工时遭遇的是侧边土体滑坡倒塌,而且一下子就有2个人被埋住了,分别困在壕沟的左右两侧。
更麻烦的是,现场塌方下来的,是那种回填土结构。
老百姓可能不太懂啥叫回填土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以前挖开又填回去的土,这种土经过扰动,往往不如原生的土层那么密实和稳定,所以更容易松动、更容易塌方。
而且,这次塌下来的红土大约有150立方米,这可不是个小数字,差不多能把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填满了!
更让人心惊的是,越往下面,空间越窄,这就意味着救援的难度更大,而且周围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二次塌方。
面对这么复杂的现场,安宁的消防员们到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现场进行警戒,不让无关人员靠近,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然后,他们也像贵阳的同行们一样,专门设立了安全员,而且这个安全员的工作就是“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
他们知道,在这种不稳定的回填土结构里救援,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所有的救援人员在进入现场前,都先做好了个人安全防护,戴好头盔,穿好防护服,确保自身的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救人。
救援过程中,他们采取了非常细致的策略,因为空间狭窄,大型设备进不去,很多时候,消防员们只能趴着、跪着,甚至徒手去挖泥土。
那句“刨!用手刨!”成了现场消防员们互相鼓劲的指令,听着就让人觉得心酸又感动。
他们不顾泥土的脏污,不顾身体的劳累,一下一下地刨着,只为能更快地触碰到被困者。
整整花了4个小时,在救援人员的坚持和努力下,两名被困者终于被救了出来。
随后,救援人员用那种多功能救援担架,把他们吊升到地面,马上送上了120救护车,送去医院进行救治。
从黑龙江双鸭山消防员用身体挡住落石的义无反顾,到贵州贵阳消防员提前预判、设立安全员“时刻观察土方变化”的专业严谨,再到云南安宁消防员面对复杂回填土塌方,趴着徒手挖土的顽强拼搏,这三起救援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都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消防员们共同的担当和奉献。
他们每一次冲向危险,都把被困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他们并非天生神力,也会感到疲惫,也会面对危险,但他们心中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和守护,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爆发出超乎常人的勇气和力量。
而“时刻观察着土方的变化”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背后凝聚的,是无数次的经验总结,是科学救援理念的进步,更是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体现。
它让我们知道,在那些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用他们的专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一道道安全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