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后期打不过魏国的原因:是因为错杀了三名大将
参考来源:《三国志》《三国演义》《华阳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建兴十二年秋,五丈原上秋风萧瑟。一代名相诸葛亮病逝于军中,蜀汉从此再无北伐中原的机会。
从此以后,蜀汉政权便陷入了人才凋零的困境,终于在景耀六年被邓艾偷渡阴平,一举灭国。
后人总是感慨,如果诸葛亮再活十年,也许历史就会改写。
可真的只是因为诸葛亮去世吗?
当我们翻开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会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真相——蜀汉的衰落,并非始于诸葛亮之死,而是早在那些关键人物被错误处置的时候,败局就已经注定了。
三个名字,三条人命,三次致命的选择,最终葬送了刘备父子苦心经营的蜀汉基业。
他们的死,直接导致了蜀汉军事力量的急速衰落,也为后来魏国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一】被政治牺牲的义子——刘封之死
刘封,原名寇封,长沙郡罗县人(今湖北宜昌枝江)。
这个年轻人出身荆州名门寇氏,是罗侯寇氏之子,同时也是长沙刘氏的外孙。
当刘备寄寓荆州时,因为年过四十仍无子嗣,便将这个武艺超群的青年收为义子。
刘封的军事才能究竟有多强?史书记载得很清楚。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蜀,刘封时年二十余岁,已经"有武艺,气力过人"。
当刘备与刘璋决裂后,刘封跟随诸葛亮、张飞溯江而上,参与了平定益州的战争,"所在战克",每战必胜,因功被封为副军中郎将。
更让人惊叹的是刘封在汉中之战后的表现。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派孟达攻打上庸,担心孟达难以独当一面,专门派刘封从汉中顺汉水而下,与孟达一起攻取上庸三郡。
在刘封的指挥下,上庸太守申耽和西城太守申仪相继投降,整个上庸地区纳入蜀汉版图。
刘封也因此被提升为副军将军。
上庸的战略意义极其重要。这里位于蜀汉东北,是连接荆州和益州的关键通道。
能够如此迅速地拿下这片兵家必争之地,足以证明刘封不仅有勇有谋,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军事眼光。
孟达后来在劝降信中也承认,刘封"亲非骨肉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可见其在蜀汉军中的地位之高。
可是命运偏偏跟这个年轻人开了个残酷的玩笑。
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却因为后方被吕蒙偷袭而陷入绝境。
关羽多次派人向驻守上庸的刘封求援,但刘封和孟达商议后,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选择了按兵不动。
这个决定,后来成了刘封的催命符。关羽败死后,刘备悲愤交加。
此时诸葛亮说了一句影响历史的话:"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就这样,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一个本可以在后诸葛亮时代挑起蜀汉大梁的军事天才,被政治的算计送上了绝路。
刘备含泪赐死了自己的义子,刘封临死前叹息道:"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他后悔没有听从孟达投降魏国的建议。
刘封的死,表面上是因为不救关羽和逼反孟达,实际上却是继承权焦虑的产物。
刘禅出生于207年,而刘封被收为义子的时间更早。在封建社会的继承制度下,刘封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刘禅地位的威胁。
诸葛亮担心"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说白了就是怕刘封在刘备死后威胁到刘禅的皇位。
可问题是,刘禅本身就是个平庸的君主。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军事人才支撑,蜀汉又怎么可能在乱世中与魏、吴两国抗衡?
刘封的死,不仅让蜀汉失去了一员勇将,更重要的是开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先例——为了保证继承人的地位,可以牺牲任何有威胁的人才。
【二】街亭一败,才俊凋零——马谡之死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的战略意图很明确:趁魏国内部不稳,一举夺取陇右,为进攻关中建立前进基地。
诸葛亮的计划分两路: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在箕谷佯攻郿县,吸引魏国主力;另一路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突然出现在祁山,攻取天水、南安、安定三郡。
这个计划一开始执行得非常顺利。诸葛亮突然出现在祁山,令魏国上下震动。
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响应蜀汉,关中震动,连魏明帝曹叡都亲自赶到长安督战。此时的蜀汉军队士气高昂,北伐大业似乎指日可待。
关键时刻,诸葛亮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在众人都建议用久经沙场的魏延、吴懿等老将镇守街亭时,诸葛亮却偏偏选择了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的弟弟。马谡一共兄弟五人,都有才华和名气,时人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才气过人,善于论述军事谋略,深得诸葛亮器重。每次接见,两人经常从白天谈到深夜,无话不谈。
更重要的是,马谡曾经为诸葛亮立下过大功。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
他对诸葛亮说:"南中依恃地形险要和路途遥远,叛乱不服已经很久。即使我们今天将其击溃,明天他们还要反叛。用兵作战的原则,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心战为上,以短兵相接为下,希望您能使其真心归服。"
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不仅成功平定了南中,更重要的是为蜀汉赢得了宝贵的后方稳定。
在诸葛亮在世期间,南方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叛乱。这样的战略眼光,足以证明马谡绝非纸上谈兵之辈。
可是刘备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诸葛亮并没有听从刘备的告诫,依然对马谡委以重任。这一次,他让马谡率领诸军前往街亭,阻击魏国派来的援军张郃。
街亭位于今甘肃秦安东北,是连接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与关中的咽喉要道。
魏明帝派张郃率军前来,就是要切断蜀军与已降三郡的联系,迫使诸葛亮退兵。
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所以反复叮嘱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若街亭失守,我军必败。
汝可引一万兵去,必须当道下寨,不可有失。"
可是马谡到了街亭后,却没有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行事。他认为"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一战,神兵之法",于是放弃了据守要道的计划,而是将大军驻扎在街亭南山上,想要居高临下威慑敌军。
副将王平多次劝谏马谡:"依山傍水,固然是兵家常识,但街亭一无大山可靠,二无水泉可汲。如果敌人切断我军水源,困在山上,不战自败了。"但马谡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张郃是魏国名将,久经沙场,一到街亭就看出了马谡的破绽。他没有强攻山上的蜀军,而是包围了整座山,切断了山上的水源。
在西北干燥的气候下,缺水的蜀军很快就陷入了绝境。军心涣散,将士四处逃亡,马谡的大军彻底溃败。
街亭失守,整个北伐计划功败垂成。诸葛亮失去了进攻的前进基地,只能迁西县千余户居民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此结束。
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将马谡投入监狱。此时蒋琬曾经劝阻:"古时候晋国同楚国交战,楚国杀了领兵的大臣,晋文公喜形于色。天下没有平定,而杀了智谋之士,难道不惋惜吗?"
但诸葛亮流着眼泪回答:"孙武能够制敌而取胜于天下的原因,是用法严明。当下天下分裂,交战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
就这样,马谡被处死,时年仅39岁。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抚养他的子女如同平日一样。但一个杰出的军事参谋就此消失了。
马谡的死,表面上是为了严明军纪,实际上却暴露了诸葛亮治军思想中的问题。在人才稀缺的蜀汉,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毁长城。
马谡虽然指挥失当,但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能够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专门负责军事谋划而不直接指挥作战,也许蜀汉的后续北伐会有不同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马谡死后,诸葛亮身边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此出色的军事参谋。
在后来的几次北伐中,诸葛亮往往要亲自处理各种细节,既当统帅又当参谋,这无疑加重了他的负担,也影响了整体的战略规划。
然而还有一个人的死彻底改变了蜀汉的命运……
【三】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魏延的悲剧
魏延的死,是蜀汉政权走向衰落的最后一根稻草。
魏延,义阳人,是刘备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跟随刘备入蜀,在攻取益州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刘备在夺取汉中后,没有让关羽、张飞等老将镇守这个战略要地,而是破格提拔魏延为汉中太守。
汉中是蜀汉的北方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够担当如此重任,足以说明魏延的军事能力。
事实也证明了刘备的眼光。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十多年里,这里固若金汤,魏国始终无法染指。
即使是在夷陵之战后蜀汉国力大损的情况下,魏延依然牢牢守住了这块战略要地。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曾在军议上提出过一个大胆的计划。
他认为长安守将夏侯楙怯而无谋,请求给他精兵五千,从子午谷直取长安,断言夏侯楙一定会弃城逃走,到时诸葛亮大军从斜谷出击,两军在潼关会师,一举平定关中。
这个计划被后世称为"子午谷奇谋"。
虽然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冒险而没有采纳,但从军事角度看,这确实是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战略构想。
魏延的军事眼光和战略思维,由此可见一斑。
在诸葛亮的历次北伐中,魏延都是主要的军事将领,多次担任前锋,屡建奇功。
诸葛亮对他也十分器重,每当魏延与其他将领发生矛盾时,诸葛亮往往偏向魏延。
比如魏延与刘琰起冲突时,诸葛亮就严厉斥责了刘琰,维护了魏延。
可是,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偏爱,魏延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高。
史书记载:"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意思是魏延性格傲慢,当时的人都要让他三分。
在蜀汉人才凋零的背景下,这种性格缺陷就显得格外突出。
最要命的是,魏延与长史杨仪的关系极其恶劣。
杨仪也是个有才能但性格刚烈的人,偏偏不买魏延的账,经常与他发生冲突。
史书记载:"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两人坐在一起就会吵架,魏延甚至会拔刀威胁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场面十分难看。
诸葛亮在世时,还能够调和两人的矛盾。但建兴十二年(234年)秋,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这个平衡立刻被打破了。
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秘密召来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人,安排身死之后的撤军事宜。
按照他的安排,杨仪负责整体的撤军工作,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服从,就不管他,让军队自行撤退。
这个安排看似合理,实际上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魏延作为北伐军的实际第二号人物,居然没有被叫去参与如此重要的军事会议,这本身就很不合理。
更重要的是,让向来与魏延不和的杨仪来指挥撤军,让魏延为其断后,这几乎是在故意挑起冲突。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开后,魏延勃然大怒。这位跟随刘备征战多年的老将,此时面临着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和愤怒。
他对前来传达撤军命令的费祎说:"丞相虽然去世了,但还有我魏延在啊!只需要让负责丧葬的官员将丞相的遗体运回成都安葬,我可以继续率领诸军攻击魏军。为什么要因为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居然要听从杨仪的指挥,为他断后?"
费祎见魏延态度坚决,便虚与委蛇,假意答应回去说服杨仪。
魏延信以为真,放费祎离开。谁知费祎一出营门就策马狂奔,回到中军向杨仪报告了魏延的态度。
杨仪得知消息后,立即按照诸葛亮的遗命开始撤军。
魏延见状大怒,率领所部抢先南归,并且烧毁了沿途的栈道,企图阻挡杨仪的撤军路线。
一时间,蜀汉军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魏延和杨仪分别上奏朝廷,互相指控对方叛逆。
刘禅接到两份截然不同的奏章,一时不知该信哪个。最终,侍中董允和留府长史蒋琬都表示怀疑魏延,刘禅便派蒋琬率禁军北上处理这场危机。
【四】魏延之死与蜀汉的军事崩塌
杨仪等人日夜兼程,从山谷小道追赶魏延。魏延抢先到达南谷口,派兵迎击杨仪。
关键时刻,讨寇将军王平站了出来。这位曾经在街亭之战中力劝马谡的老将,对着魏延及其部下大声喝道:"丞相尸骨未寒,你们怎么敢如此胡作非为!"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魏延的部下纷纷醒悟。他们意识到,魏延的行为确实有悖常理。
在这种情况下,魏延的军队开始溃散,将士们纷纷倒戈。魏延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几个儿子逃往汉中。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逃跑的方向是汉中,而不是魏国。如果他真的想要叛变,最好的选择应该是投靠魏国,那样不仅能保住性命,还能获得富贵。
但他选择了逃回汉中,这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的叛逆之心,只是想要除掉杨仪等人,自己掌握军权。
可是杨仪不会给他这个机会。杨仪派平北将军马岱追击魏延,并成功将其斩杀。
当马岱带着魏延的首级回到杨仪面前时,杨仪竟然用脚踩踏魏延的头颅,痛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吗?"
这一幕充分暴露了杨仪的真实面目。魏延虽然有错,但他毕竟是为蜀汉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老将。
杨仪如此羞辱他的尸体,实在是有失人臣之体。更过分的是,杨仪还下令诛灭魏延三族,这完全是在公报私仇。
魏延的死,让蜀汉失去了最后一个有能力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
从此以后,蜀汉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够独立指挥大军团作战的将领。
姜维虽然有才能,但毕竟是降将出身,在蜀汉内部的威望和影响力都无法与魏延相比。
更重要的是,魏延的死标志着蜀汉政权内部矛盾的彻底爆发。诸葛亮在世时,凭借个人威望还能压制各派系之间的争斗。
但诸葛亮一死,这些矛盾立刻表面化。魏延和杨仪的冲突,只是这种矛盾的集中体现。
杨仪也没有得到好结果。他以为杀死魏延后可以获得重用,谁知道刘禅根本不信任他。蒋琬被任命为诸葛亮的继任者,杨仪只得到了一个虚职。
心理不平衡的杨仪开始发牢骚,甚至说出"如果当初我率军投降魏国,怎么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样的话。
刘禅得知后大怒,下令将杨仪逮捕。最终杨仪被贬为庶人,不久后自杀身亡。
【五】三人之死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个关键人物的死,看似独立的事件,实际上反映了蜀汉政权的三个致命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继承人焦虑症。
刘封的死,本质上是因为刘备对政权传承的不安全感。诸葛亮担心刘封"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说白了就是怕他威胁到刘禅的地位。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历史上因为继承权引发的内乱屡见不鲜。
但问题是,刘禅本身就是个能力平庸的君主。如果为了保证他的地位而杀死所有有威胁的人才,那么这个政权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刘备和诸葛亮的选择,虽然暂时保证了权力交接的顺利,但从长远来看,却是在自毁长城。
第二个问题是法治的僵化。
马谡街亭失守确实该罚,但直接处死却过于严厉。
在人才稀缺的蜀汉,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自断臂膀。诸葛亮虽然严格执法,但他忽略了在乱世中人才的珍贵性。
诸葛亮引用孙武的例子来为自己的做法辩护,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孙武是在太平时代训练军队,而诸葛亮是在乱世中争夺天下。
两种情况下,对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个问题是权力制衡机制的缺失。
魏延的死最典型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杨仪和魏延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因为蜀汉政权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诸葛亮一人独大的时候还能压制各种矛盾,一旦失去这个平衡点,内斗就不可避免。
这种制度性缺陷,源于蜀汉政权的先天不足。蜀汉是在战乱中建立的,各种制度都不够完善。
刘备忙于军事征战,诸葛亮忙于日常治理,都没有时间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
这种情况下,整个政权过度依赖个人能力,一旦关键人物去世,就会出现严重的权力真空。
【六】如果历史可以重来
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这三个人都没有死,蜀汉的命运会如何发展?
如果刘封活到诸葛亮死后,以他的军事能力和在军中的威望,完全可以和魏延形成双军事支柱的格局。
一个镇守东线,一个主攻北线,蜀汉的军事力量至少能维持二十年不衰。
更重要的是,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在政治上也有足够的分量来平衡各派系之间的矛盾。
如果马谡没有死,以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理论水平,很可能会在后续的北伐中提出更有效的战略方案。
诸葛亮后期的几次北伐之所以成效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像马谡这样的高级参谋。
有了马谡的辅助,诸葛亮也许就不会事必躬亲,把自己累死在五丈原。
如果魏延没有死于内斗,姜维也就不会成为蜀汉后期唯一的军事支柱。两个人互相配合,一个负责防守,一个负责进攻,即使不能北伐成功,至少也能让蜀汉多坚持十几年。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三个人都还活着,蜀汉的人才结构会更加合理。
刘封可以统领政治,马谡负责谋划,魏延主管军事,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理团队。这样的话,即使诸葛亮去世,蜀汉政权也不会出现人才断档的情况。
从战略角度看,如果蜀汉能够多坚持二十年,很可能会遇到司马氏篡魏的机会。
那时候魏国内部必然动荡,正是蜀汉北伐的最佳时机。有了这三个人的辅助,也许历史真的会改写。
【七】历史的警示与反思
三个人的死,三次错误的选择,最终葬送了一个政权的未来。这个教训对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都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首先,人才是任何事业成功的根本。
一个组织如果不能很好地识别、保护和使用人才,就必然走向衰落。
蜀汉的例子告诉我们,有时候杀死一个人很容易,但培养一个人才却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刘封的武艺是天生的,但他的军事能力是在多年的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马谡的理论水平虽然很高,但他对南中问题的深刻理解,也是长期思考和实践的结果。
魏延的军事才能更是在无数次战斗中积累起来的。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替代的。
其次,权力的传承需要智慧和胸怀。
刘备为了确保刘禅的地位而杀死刘封,看似明智,实则短视。
真正的智慧是让更多的人才为政权服务,而不是为了避免威胁而消除人才。
历史上成功的政权,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善于处理继承权问题。
唐太宗能够容忍李勣这样的功臣,康熙能够平衡满汉关系,都体现了这种政治智慧。相反,那些为了巩固权力而大杀功臣的皇帝,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第三,制度的建设比个人的能力更重要。
诸葛亮虽然伟大,但他一人独大的治理模式也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一个健康的政权需要的是制度化的权力制衡,而不是依赖个人的威望。
现代管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组织都不应该过度依赖某个关键人物。
一旦这个人离开,整个组织就会陷入混乱。蜀汉的悲剧恰恰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诸葛亮在世时就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培养出足够的接班人,也许后来的内斗就不会发生。
最后,我们必须认识到,蜀汉的悲剧不是败在敌人手里,而是败在了自己手里。
当一个政权开始消耗自己的人才时,衰落就已经不可避免了。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政权,对于今天的任何组织来说,都有着深刻的警示意义。
刘封、马谡、魏延,三个本可以改变历史的人物,却都死于内部的政治斗争。
他们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悲剧。